
劉光軍
第一次想去遊泰山,還是在徐北汪任小學校長的時候。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還沒有出縣城便“流產”了。原因是這樣的。那一年學校的經費還可以,也受我支配。因此,就想帶大夥出去走走。經過商議,決定去一趟泰山。
出發的時候就感覺有些不順利,在大北汪等了好久人也沒來齊。約好的時間早已過去了很久,才來了兩三個人。後來還是有兩個人不去了,我們只好出發。那時候去縣城時興坐“三碼車”,比較方便,不用等。上車後,我裝著七八千元錢的提包無處放,便順手插在了車頂棚的鐵架子上面。到名關後慌著下車,車走了才想起提包忘了取下來。幾個人馬上打車回去,去追趕那個開“三碼車”的人,因為其中有人認識他,他家就是鄰村的。一路好追,到了大北汪,也沒有看到那輛“三碼車”。後來,有人提議到他家裏去等他。於是,我和另外兩個同事一塊找到了他家。結果等到天黑也沒有等到。商量後,又決定返回大北汪在半道上等他。後來,果然看到了他騎車回來了。原來他發現提包後,花掉了一少部分錢,也不敢早早回家,不知道在那兒貓到了天黑了才敢回來,結果還是被我們截住了。問他,他還不承認,趙老師心眼多,也不說話,就圍著“三碼車”轉圈,看看他能把提包藏在什麼地方。最後在他的座椅下麵找到了。我立刻打開查看包裏的錢,
結果,絕大部分還在,只少了幾百元。還算是不幸中的萬幸。結果泰山也沒有去成。
第二次去的時候,我已經調回本村學校任校長。由於泰山情結還在,便決定再去一次。這一次還算順利。去了十幾個人,坐長客到濟南,走馬觀花了趵突泉,便一路南下到了泰安。此時天降小雨,到處霧氣騰騰。乘車到中天門,步行爬十八盤,一道上千辛萬苦方至極頂。夜宿岱頂旅店。平明而起,依然是滿天雲霧,不辨東西,對面不見人,也無法觀景,只好誤打誤撞,匆匆走了幾個地方就下山了。
再一次去的時候,我是在大北汪西街學校當校長。由於上次沒有看到夢寐以求的泰山日出,所以過了好久也未能釋懷。這次又有了機會,我也不想放過。和別的學校商量好了,就共同租了一輛客車。黃昏的時候出發,誰知剛入山東界車就被扣了。租車的時候,就問司機證件全不全,他說沒問題,可是,當交警問他要“出省行車證”的時候,他就傻眼了。乖乖的被罰了七八百元。因此耽誤了很長時間。到泰安的時候天已經大亮了。沒顧得上吃飯,就沿著步行上山道向上攀登。到了中天門以後,就發現同行中有個人已經是面色發黃,精疲力盡了。大家商議後,覺得應該乘纜車上極頂。這樣就不用再步行爬十八盤。到了南天門,過了“天街”才到了泰山極頂。先看“玉皇廟”,再看“無字碑”,又賞“探海石”。接著是挨個觀摩眾多的古人留下的石刻。抽空還不忘俯瞰一下山下美景。
日暮,宿岱頂旅舍,夜不成眠。剛剛發困欲睡的時候,又忽然聽外面有人大呼起床看日出。遂一一叫醒同伴。出門後,每人租了一件軍大衣,便擁擁擠擠,隨著人流,來到了觀日臺。此時這裏已經是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已經無法準確表達出此情此景了。人們只能是腳不點地向前挪了。觀日臺上,大家都慢慢地隨身坐下,看著黒洞洞的天空,一邊交談著,一邊耐心地等待著。上萬人一起說話,其嘈雜程度可想而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東邊的天空開始慢慢地發亮,先是有幾條淡淡的雲彩橫在東天,好久好久沒有變化。只感覺一會兒比一會兒發亮了。不經意間,四周山色也漸漸地亮了起來。就在我稍一疏忽的時候,忽然一聲雷鳴般的呼喊聲起,這時我才發現,一輪朝陽不知何時已經破雲而出。剛才人們的那一聲驚呼正是為他而發。一時間人們又騷動起來,漫山遍野全是閃光燈在閃爍。這樣一直過了好久,直到太陽完全露出金身,光芒四射的時候,才慢慢停下來。人們似乎意猶未盡,但也只能戀戀不捨地陸續離去。
一樣的泰山,不一樣的感受。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發現。一百次的泰山,一百次的感悟,這就是泰山的魅力所在。
◆第一次長途旅行
1994年8月9日,在“永年進修學校”參加培訓的全縣部分小學校長七十餘人,分承三輛大巴從臨洺關出發,一路南行,日暮過黃河大橋,自洛陽折向西行。10日下午到達西安附近。過驪山,至“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買了三張門票,分別是“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可惜我們只仔細參觀了一下“一號坑”,閃看了“二號坑”,卻拋開了“三號坑”。
在一號坑,我們看到了期待已久的秦始皇兵馬俑,驚歎他們的雄壯威猛。在看了二號坑的發掘現場後我才知道,他們剛出土時沒有一個是完整的。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都是經過那些考古工作者長時間的精心修復的結果。在一號坑的四周,還有多個巨大的玻璃展櫃,裏面展出的是出土的銅車馬,鑄造精美,威武霸氣。在展廳門口,購買了幾件兵馬俑複製品,便集合前往驪山腳下的“華清池”,一進去就感覺不對勁,眼前看到的都是一些人工建造的東西,匆匆走了一圈就出來了,上車向西安出發。誰知沒走多遠就看到了真正的“華清池”入口,這才知道我們被人忽悠了。看的是假“華清池”。
在太陽落山的時候,車來到了西安週邊,夜宿一旅館。第二天一早,參觀了“西安電影製片廠”,接著來到了“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下。先是圍著塔走了一圈,看到塔的四周嵌滿了古碑刻。同行有人就趕緊掏出本筆抄了起來,我看到後,頗不以為然。碑刻這麼多,你又沒有多長的時間,抄的完嗎?我就沒有那樣的雅興。我和同行的幾個人走進了塔門,迎面就是登塔的樓梯,木質的,踩上去就會發出很大的響聲。由於我們的走的急,腳步放得重,所以樓梯發出的聲音特別大,直驚得塔內管理人員都從門裏探出身來大聲呵斥我們。這時候我們才意識到自己的莽撞,一下子變得謹慎起來,放慢腳步,躡手躡腳往上登,再也不敢那麼放肆了。
就這樣,每登上一層,便走到塔窗口前,透過窗口向外觀望。至頂後,西安的身影便展現在了眼前。我們不僅看到了古城牆,還看到了小雁塔。這真是正應了王之渙的名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了。
詠大雁塔詩曰:
雁遠久臨風,清音點碧穹。君來看寺立,我去濟人空。
萬載禪心在,十年侶不同。題名昔日事,長伴只孤松。
在返回途中,車到了華陰就快黑了。我們在車上就看到了華山那雄偉壯觀的身影。遠遠看去華山在青天的映襯下宛如一座雪山,白茫茫的猶如仙境。我們一時興奮起來,大跑著就要去攀登,還沒跑出多遠,就被人大聲地叫了回來。原來是天太晚了,大家需要休息一下,於是便下榻在山腳下的一所賓館之中。
大約淩晨三四點鐘的時候,我們被一陣集合的喊聲驚醒。匆匆穿好衣服,整理好各自的行囊,摸著黑穿過“玉泉院”,來到華山門口。購了門票便沿山路向前走去。一路跌跌撞撞,大喊大叫,好不開心。一路只能隱隱約約的看到腳下的路面,還能聽到的就是左側山澗裏嘩嘩的流水聲。就這樣也不知走了多久,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五裏關”,再向前不遠就是“毛女洞”。由於天還沒亮,看不清楚,只好放棄拜訪毛女洞,繼續前行。走過“回心石”後,山路變得更加難走了。山道不僅窄了許多,坡度也更大了。大約又攀了幾十米,路一下子豎了起來,直上直下的。攀登的時候,必須用手緊抓住旁邊的鐵鏈子才敢前行。原來這就是華山路上有名的“百尺峽”和“千尺幢”。盡力登一段路,便需要用雙手緊緊抓著鐵鏈子,癱坐在石階上休息一會兒。偶爾一抬頭,竟發現西邊的崖壁上有了亮光,可我們還在半山腰,估計是無法看到華山的日出了。
好不容易登到了華山的北峰,幾個人便開始沿著山脊往北行,過了幾處殿宇,來到了一處較為平坦的地方,集體合了一個影。就有幾個人提出不想再往上攀登了,而我和張占芳還有幾個人決定繼續走。因為想減輕一點重量,於是我就把一書包燒餅給了另外一個人,告訴他等我們下來時再還給我。交代完之後。我們就又出發了。
穿過一道小石門,就來到所謂的“蒼龍背”。這裏也是華山景點中有名的險要去處。整個山梁寬就一米多點,長卻有好幾十米,中間一道人工鑿就的石道,兩側則是萬丈深淵,兩根鐵鏈就是欄杆,走到這裏,果然讓人提心吊膽,步步驚心。夾著百般小心,來到一巨前小憩,卻無意中發現石上有字,朱筆大書”韓退之投書處”,這才知自己竟無意中與古人來到了一處。連韓愈那麼的大人物來到這裏,都無法排解自己的恐懼,投書留言,以備後事了,足可見此處有多兇險了。
翻過“蒼龍背”就是中峰。看了牆壁上的導遊圖,才知道從這裏向東可到東峰,向西卻是通向西峰。於是便決定折向西峰,因為華山西峰最為有名,就是很多華山的宣傳畫上的圖案都是西峰,因此必看,不容錯過。
穿過中峰的松樹林,走進老大一片灌木叢中。順手從身旁的碎石路邊折了一根山木做杖,以助腳力。又看到山崖下有很多崩落下來的碎石,就走過去隨意挑選了幾塊,放在了包裏做紀念。然後也顧不上休息,拾階而上,來到又一個有名的景點“巨靈足”。從巨靈足再向北攀登二十幾米就是西峰了。在這裏,我曾經做出過一個危險的舉動。我趴在懸崖邊,讓同伴用力摁住我的雙腳,我好探出頭去向下看。我就想知道這下麵到底有多深。可是當我向下望的時候才知道根本看不到底,雲霧繚繞的,看得我頭暈,只好作罷。
西峰上有一個傳說中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景點,在一塊裂開的巨大的石頭上攜刻著四個朱紅大字“劈山教母”。我想在此處留個影,可人家不讓,說是要收費。偌大一個景點,收什麼費啊,我向右退幾步,也可以完美的留下影像啊。
在西峰最北端,有一個高大的石碑,坐在石碑下麵,才感覺自己已經筋疲力盡了,光站著不動,腿都一個勁兒地抖個不停,更別說走路了。沒有辦法,只好原地坐下休息。眼看著對面的南峰就在眼前,而且落差也不大,可就是無法再去攀登了。待體力稍有恢復,便忍痛決定放棄落雁峰,打道回府了。這時候我才感覺到有些餓了就急匆匆地趕到北峰,卻已是空空如也。說好的同事呢?我的燒餅呢?只得匆匆下山,到一飯館充饑了事。
在下山的路上,偶爾遇到了一個本地的清潔工,他是個老人。他說他家就在這個大山裏,當我們問起電影《智取華山》的時候,他用手指著山澗對面峭壁上,一條隱約可見的鐵鏈說,故事是真的,當年解放軍就是從那裏爬上去的,上面就是北峰。他還說當年那個給解放軍帶路的老鄉就是他們村裏的。說到這裏,他的神情興奮極了,自豪極了。是啊,就算是今天,我們也無法忘記那些為了解放全中國而流血犧牲的烈士和英勇無畏的英雄。而雄偉壯麗的華山,不就是為他們樹立的紀念碑嗎?
從山上下來,上車繼續我們的行程,當我們還沉浸在華山之行的興奮中的時候,車已在洛陽的白馬寺門前停下了。
白馬寺的山門獨具特色,門兩旁各有一匹白馬的漢白玉雕塑,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我想騎上照相又不敢,誰知道這裏不光有石馬,還有真馬。也是一匹白馬,有人牽著馬的韁繩,專供遊客照相之需,我便毫不猶豫地騎了上去,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
走進白馬寺,從一些碑刻上瞭解了白馬寺的來歷。之後便登上了寺內的“清涼臺”。這是一個用磚砌成的高臺,就是這個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地方,卻有著很多的內涵。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的地方。後來又有兩位印度僧人來到這裏居住,並譯經傳教。才奠定了白馬寺作為中國第一譯經道場的地位。
接著又驅車行至“龍門石窟”景區。穿過一道別致的橋形石門就進入了景區。只見右側是一道長長的石崖,崖壁上佈滿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形態各異的石窟。左側則是一道河流,名曰伊水。清波不起,岸柳倒影。我們自北向南,依次入石窟、瞻佛像。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最大的佛窟“奉先寺”內,這尊大佛造像十分精美。據說是按照女皇武則天的真容雕刻的。佛像神態安詳。慈眉善目。是龍門石窟眾多造像中的精品,一向受到世人的喜愛和敬仰。
伊河的對岸就是著名的香山。山上有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陵墓,可惜雖近在咫尺,也因無緣而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