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遠超鄰近國家日韓!(圖/利眾公關 提供)
一名39歲女性,吃一點東西就覺得腹脹,半年內肚子大得像孕婦、大便變得稀軟而就診求助,剛開始並沒有明顯症狀,加上一開始認為是吃太過油膩而未加以留意,時間一久才釀病因。患者做完電腦斷層後,才驚覺自己原來確診了晚期大腸癌。專家提醒,當注意到排便習慣改變、腹脹問題時,要盡早就醫檢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年輕族群也可能中鏢!醫示警3大症狀莫輕忽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十大死因統計,大腸癌連續21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三名,而依據癌登資料,台灣40-44歲族群大腸癌發生率在近年暴增1.7倍,45-49歲族群亦上升近1.5倍。面對罹癌年齡下探的警訊,政府自今年起正式將大腸癌公費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同時新增補助40至44歲、有家族史的民眾接受篩檢。
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錢政弘醫師表示,大腸癌過去主要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但近年年輕化趨勢明顯,臨床上30多歲確診的案例逐年上升。令人擔憂的是,年輕患者常因症狀輕微或不典型而忽視,等到腹痛、便血或明顯腹脹才就醫,往往已是中晚期,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錢政弘提醒,民眾若出現以下3大警訊應及早就醫檢查:
- 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祕交替、解不乾淨感)
- 腹部脹氣、悶痛或不適感持續數週以上
- 排便出血、糞便顏色異常、體重不明原因下降
腸道壞菌作怪?西式飲食讓腸癌年輕化風險升高
錢政弘指出,大腸癌年輕化背後與腸道菌群失衡息息相關。現代人外食頻率高,飲食多偏西化、重油重鹽,經常攝取高脂肪、紅肉與加工食品,導致腸道好菌減少、壞菌滋生。壞菌會產生致癌代謝物、破壞腸道黏膜,引發慢性發炎,最終可能促使瘜肉形成,演變為癌變。
他補充,不良的生活作息與長期壓力,也會影響腸道菌相,讓免疫調控失衡。維持腸道健康,除了均衡飲食、多吃蔬果外,日常補充好菌、修復菌相失衡,是預防腸癌的重要策略之一。
每天一瓶優酪乳 研究證實可降26%腸瘜肉風險
近年來多項國際研究顯示,攝取含有乳酸菌的優酪乳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降低瘜肉與大腸癌發生機率。錢政弘指出,乳酸菌可抑制壞菌增生、減少有害代謝物產生,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排便。
研究也指出,若將優酪乳作為日常飲食,出現腺瘤性息肉的可能性更低,與不飲用優酪乳的男性相比,竟然降低了26%!因此,錢政弘推薦,每日早晚一瓶優酪乳,不僅有助於腸道蠕動、提升排便順暢感,長期下來更能建立良好菌叢生態,為腸道打下穩固防線,是維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日常小習慣。
怎麼挑對優酪乳?醫教2重點原則
不過市面上優酪乳產品琳瑯滿目,錢政弘提醒民眾挑選時應注意以下2點:
- 具有「健康食品」標章:例如有獲得「腸胃功能」標章的產品,不僅代表其功效經實證,更能為消費者提供品質保障。
- 能耐受胃酸及膽酸雙重考驗的菌株:例如含有B菌的優酪乳,這類菌株可在腸道中與壞菌競爭生存空間,幫助抑制壞菌增生、改善腸道環境,進一步降低腸道發炎與腸癌風險。
錢政弘強調:「腸道菌相平衡,健康自然罩。補好菌從每天一瓶優酪乳做起,是最簡單又實用的腸道保健法。」他也呼籲國人,面對大腸癌年輕化趨勢,不可掉以輕心,早篩檢、早補菌、早防癌,才能守護自身健康。
錢政弘醫師提醒,台年輕罹腸癌機率大增,定期補充好菌是關鍵。 (圖/利眾公關 提供)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