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0歲張姓患者因長期出現幻聽及被害妄想,不敢出門與人互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檢查發現腦島及顳葉區域出現明顯異常,經專業評估確診思覺失調症,並進一步接受個別化治療建議。醫師指出,精神疾病患者因症狀表現多樣化,常見就醫初期被誤診為憂鬱症或躁鬱症,現已有腦影像檢測輔助精準診斷,減少誤診風險。
思覺失調症易誤診重鬱症、躁鬱症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成人精神專科醫師楊智傑表示,思覺失調症是嚴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全世界盛行率約百分之一,患者常見症狀包括幻覺、妄想,以及社會功能明顯退化。其病因複雜,涉及神經傳導物質異常,並與大腦結構與功能的退化有關。
楊智傑說明,精神疾病症狀表現多樣化,在初期就醫時易被誤診。例如思覺失調症早期可能僅有失眠、情緒低落或輕微焦慮症狀,易被誤憂鬱症或躁鬱症,而延遲治療。加上部分患者缺乏病識感,不願就醫或難以清楚表達病情,更增加了診斷的困難。
腦影像診斷思覺失調症準確度9成
近年北榮醫療團隊應用醫療人工智慧技術及腦部核磁共振(MRI),開發出「智慧腦影像平台」,從超過1,500名本土受試者資料,建立大腦老化退化軌跡的預測指標以及病灶變化追蹤機制,同時具備腦磁振影像引導功能,輔助評估思覺失調症,準確率高達91.7%,同時可應用於重鬱症及躁鬱症。
楊智傑指出,不同於腦腫瘤、腦中風、腦出血等疾病,透過傳統影像診斷,可用肉眼看出,以往精神疾病只能靠症狀觀察、行為診斷來診斷。腦影像技術可提供客觀生物性指標,精準定位大腦異常部位,協助精神科醫師早期、精準地辨識疾病類型,提供個別化治療,減少誤診拖延使疾病惡化風險。
AI判讀不同大腦中樞異常位置
楊智傑進一步解釋,AI腦影像可追蹤其腦島、顳葉等思考感覺的中樞部位異常,功能會明顯變差,就會造成人體接受資訊跟情緒表達的異常,引發思覺失調症,立體視覺腦影像可判讀其大腦異常位置,不同於重鬱症及躁鬱症的病灶變化,再搭配經顱磁刺激等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有效輔助治療。
楊智傑提到,研究團隊目前已向衛福部申請臨床試驗,建立全新的身心智慧創新治療區,提供思覺失調症患者智慧腦影像平台MRI診斷。該平台為全球首創精神疾病輔助的科學化評估,增進病識感,可造福更多精神疾病患者,提升照護品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別跟憂鬱、躁鬱症混淆!北榮AI腦影像揪「思覺失調症」準確率達9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