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點新聞Sky編輯整理
近期傳教育部擬放寬醫學系招生限制,醫界11個團體也發出聯合聲明,呼籲教育部落實總量管制,應維持醫學生1300名員額。對此,有急診醫師就指出,單從表面數字看確實醫師好像不夠,但真正的問題是「城鄉分布不均、熱門科別集中、人力誘因不足」這些結構性問題,且現在恐很快就會發生「輿論戰」,令人不寒而慄。
(示意圖/Pixabay)
臉書粉專「超級白急診醫師」發文指出,非醫療體系的人可能會不知道為何擴招醫學系會引發反彈,一部分的人甚至會覺得「你們不是缺人嗎?招人有什麼不好?」、「你們是不是怕別人搶你們飯碗?」但只要看韓國的狀況,就會發現真正的問題不是醫師人數,而是整個制度的設計與失衡。
「超級白急診醫師」以韓國為例,表示韓國政府於2006年啟動擴招政策,將每年醫學院招生人數從約2900人提升至超過3400人,此舉雖然讓醫師總數逐年上升,但大多數新進醫師集中在都市與高收入科別,像是皮膚科、整形外科等,而非急診、小兒科、婦產科或偏鄉,
「超級白急診醫師」進一步指出,自2010年起,韓國醫師協會與醫學生團體不斷表達對政策的不滿,而韓國政府2020年卻再度提出擴招方案,這項政策引發大規模醫界抗議,強調不要再只用「增加人數」解決問題,必須從報酬、工時、職涯發展與城鄉誘因設計下手。但政府並未立即與醫界對話,而是發動輿論戰,暗示醫界抗爭是為了保護高薪、反對改革,但最終政府讓步,暫緩擴招、罷工停止。
(示意圖/Pixabay)
直到2024年2月,韓國政府宣布自2025年起再次擴招醫學生,每年增加2000人,這導致數千名實習與住院醫師集體辭職、拒絕執行醫療工作,醫學生也再次停課、拒考,這場抗爭持續至2025年,雙方對立仍未解除,韓國醫界強調「訴求的不只是暫緩,而是要求參與制度設計、重建醫療信任機制」。
對此,「超級白急診醫師」表示,台灣目前表面上看起來「醫師確實不夠」,似乎擴招是合理選項,但真正問題是面臨城鄉分布不均、熱門科別集中、人力誘因不足,「這些結構性問題從未真正解決」。
「超級白急診醫師」認為,醫學生擴招應該是制度成熟、誘因完善後而為,且更讓他擔憂的是,輿論戰可能很快就會發生,最近聽聞許多民眾表示「醫師反對擴招是為了護自己飯碗」,這種說法熟悉得令人不寒而慄。
最後「超級白急診醫師」感嘆,若改革從未針對制度本身動手,而是選擇先形塑敵人、製造對立,恐會重蹈韓國覆轍,醫界與政府的信任也會因此破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