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肺癌蟬聯發生率&死亡率「雙冠王」! 新藥獲健保給付盼接軌國際
根據最新113年十大死因報告,
肺癌已蟬聯數十年癌症死亡率之首
,對國人健康衝擊不容忽視。為提升我國肺癌治療水平,並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衛福部中央健保署自今(2025)年6月1日起正式啟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PD-L1抑制劑
」合併「
抗血管新生標靶
」之
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第一線給付,推估每年約有1600人受惠,預計每年有望省下超過2百萬元藥費。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
表示,
免疫療法為目前國際癌症治療之趨勢
,依2025年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刊載指南指出,本次獲得給付之免疫PD-L1抑制劑被列為「
最高證據等級
」之藥品,因此本次給付富有重大意義:除了代表我國健保更進一步接軌國際治療外,也
補足無基因突變肺癌病友之用藥缺口
。
111年癌登報告顯示,肺癌發生人數達17,982例新高 ,二度連霸發生率冠軍寶座;同時也是
唯一破萬(10,053人)之死亡個案數,死亡率也蟬聯癌症之冠
,連續兩年成為「
雙冠王
」。近年來政府與醫界持續推廣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
,雖找出不少早期患者,但因
晚期確診者比例仍偏高
,導致
肺癌治療成績無法有效提升
。
非小細胞肺癌占九成患者比例 無EGFR突變者竟成「健保孤兒」
陳育民理事長說明,肺癌已進入
個人化治療
時代,在擬定治療方針前,
確認組織型態
與
基因突變
、進而對症下藥才能
達成最佳治療效果
。肺癌依組織型態可分為
小細胞肺癌
與
非小細胞肺癌
兩大類別,
後者約占所有患者的9成左右
,其中「
肺腺癌
」即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非小細胞肺癌中具「
EGFR突變者
」最多,約占
5-6成
,其他如
ALK
、
MET
、
ROS1
與
RET突變
等,
突變機率皆偏低,都落在5%以下
。
「若檢驗出基因突變,患者就可以選擇相對應的標靶治療,目前
在台灣已取得適應症的標靶藥物約有10種
,配合多元健保給付政策,
有基因突變肺癌的治療成績已有很大突破
。不過,對剩下
約3-4成無基因突變患者
來說,治療選擇與資源就相對少很多,成為
相對弱勢族群
,急需新的治療突破!」

癌細胞如「詐騙集團」瞞過T細胞! 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助揭穿騙局
無基因突變患者所面臨的困境,直到被認為是
革命性治療
的「
免疫療法
」出現後,有望迎來一線曙光。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部部長王金洲教授
表示,肺癌領域所運用的免疫藥物被稱為「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其機轉源於癌細胞為躲避人體免疫殺手T細胞的攻擊,會
模仿正常細胞表現出PD-L1
,並
與T細胞上的PD-1結合
,進而
「詐騙」T細胞
、使其以為是正常細胞而不予攻擊。
「此時使用PD-L1抑制劑,就能
將PD-1與PD-L1之間的結合阻斷
,
揭穿癌細胞的詐騙行為
,
喚醒T細胞並使其重新發動攻擊
,消滅腫瘤!」王金洲醫師表示,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至今已累積不少證據,例如大型試驗中,可看到
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
時,對於
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特別好
,包括最常見的肺腺癌。
王金洲醫師分析,上述2大藥物合併使用,之所以能發揮最佳療效,關鍵在於
抗血管新生標靶能抑制腫瘤不正常的血管生成
、使
血管正常化
,改善腫瘤周邊的微環境,協助化療和免疫藥物更好發揮療效,
達到1+1的相輔相成療效
,雙管齊下更有機會讓癌細胞受到控制。
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教授
也表示,針對
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
無基因變異
的情況,目前
國際上主流第一線治療
組合,即為
化療合併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與
抗血管新生標靶
。大型臨床試驗顯示,第一線治療組合採用化療或抗血管新生標靶,合併使用PD-L1抑制劑時,
有效控制腫瘤的機率高達約6成
,同時
疾病惡化風險減少約4成
,有機會為患者
爭取整體存活期達19.8個月
。

PD-L1抑制劑治療效果顯著 無須針對表現量多寡限制用藥
如同標靶藥物在使用前,可先透過「
基因檢測
」預測治療有效性的道理,
PD-L1抑制劑
也有對應的標記:
PD-L1表現值
(由0到100,數字越大表現越高)。不過,從試驗分析證實,一旦化療合併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
不管PD-L1表現高或低,甚至是幾乎不表現者,都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所以
不需要特別針對PD-L1表現量限制病患用藥
。惟過往健保在給付規則上較為嚴苛,
僅開放高表現(≥50)之給付
,且
不得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
,
讓治療靈活度大幅受限
,也影響整體治療成績。
所幸,自今年6月1日起,終於迎來
給付放寬
的好消息,
無須檢附PD-L1報告即有望申請
。目前健保第一線給付已正式啟動,只要符合「
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
轉移性
」和「
不具有EGFR/ALK/ROS-1腫瘤基因異常
」等條件之患者,
不限PD-L1表現量(含無表現),都有機會於第一線,由醫師協助申請化療合併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抗血管新生標靶之給付
。
該政策的改變可謂
優化了治療的可近性
,
幫助國內的肺癌醫療照護,更能與國際先進治療趨勢保持一致
,並為我國肺癌治療提供多元解決方案。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鼓勵患者,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療程,在治療選擇越來越進步與多元的現今,即使確診轉移性肺癌也無須喪氣;透過多元治療方式,積極配合醫囑,都有機會使肺癌病情獲得穩定控制。
延伸閱讀:
劉家昌肺癌腦轉移病逝!「1標靶新藥」最有效卻未納健保,醫嘆:癌友恐同病不同命
肺腺癌有無「腫瘤突變」決定患者命運? 醫呼籲:第一線「免疫+化療」應加速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