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扁平足,是該及早治療,還是順其自然?足踝專科名醫朱家宏醫
社會上關於小兒扁平足(先天性扁平足,俗稱鴨母蹄)的資訊,
★矯正鞋具公司基於商業考量,鼓吹使用各種矯正產品;
★復健師或復健科醫師因非足踝專業,只能建議購買貼布、
★小兒骨科醫師多半認為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改善,無須太擔心。
於是,小兒扁平足就這樣掉進了醫療的「三不管地帶」,
矯正鞋墊,幫的是「症狀」不是「結構」
朱家宏指出,許多家長基於「想早點治療好」,
他的解釋是,鞋墊無法全天候穿戴,
對此,他建議家長毋須花大錢購買號稱訂製、
七至九歲,是觀察與判斷的黃金期
數據顯示,兩歲以下的小孩幾乎都是扁平足,隨著年齡增長,
★雙腳併攏站立時,小腿中心線是否彎曲?
★是否有腳尖外旋、足跟不正、腳內側突出等外翻足症狀?
★有無腳內側疼痛,或走路時以腳內側推進,形成「內八字步態」?
若出現以上情形,就應尋求足踝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斷,
十四至十六歲,簡單手術改變一生
許多家長對手術望之卻步,但朱家宏強調,
這項源自歐美的手術,
關鍵在於時機。「這項手術一定要在足弓尚未發育完成前執行,
一項被低估的治療,讓孩子步伐重生
朱家宏坦言,十多年前剛引進這項技術時也曾擔心效果不如預期。
「許多家長原本抗拒讓孩子手術,但看到術後步態改善,
朱家宏最後指出,台灣每年約八千名小兒扁平足患者,
本文節錄:【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 朱家宏
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
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
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
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
為超級鐵人三項玩家,IRONMAN Taiwan 2016、2018完賽,Challenge Taiwan 2017完賽。
綽號「眼鏡小醫」,源於當年實習時,有次幫一位榮民伯伯打點滴,打了五次都不成功,伯伯嚇得按鈴向護理站大叫:「救命阿!有人要害我!」幾天後,
他接到院方處理病人抱怨的公文,附上伯伯的親筆投訴信:「數日前遭貴院不合理對待,某眼鏡小醫……。」因此,「眼鏡小醫」不只是個俏皮的綽號,也提
醒他在醫療這條路上永遠要謙卑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