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組織部,作為共產黨幹部任命的中樞,向來不是政策制定的源頭,而是最高領導人意志的執行機器。歷史上,誰當家,組織部就替誰鋪路。組織部歷任部長中,權勢最盛者莫過於建國初期的陳雲,奠定了「黨管幹部」制度,成為體制設計者與實踐者。曾慶紅則在江澤民時代,將組織部變為江派人馬布局的核心操作平台。到了習近平時代,透過陳希掌組織部,將人事完全納入個人忠誠審查的範疇,幹部體系徹底「去能力化、去制度化」。
然而,陳希的接班人李干杰,僅坐二年即被調出組織部,改任統戰部部長,由石泰峰火速遞補。外界多以為這是派系鬥爭的延續,但實際上,這次「互換」更像是一次系統內的清理與重構,映照出一整套選才體制的功能性崩壞——中共幹部制度,已全面進入「忠誠過濾」的病態階段。
一、李干杰「幹不了」:輸的不是派系,而是制度的空殼化
作為清華系技術官僚,李干杰被視為習近平親自提拔的新一代幹部,卻從上任開始便顯得「名不副實」:如未兼任「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打破組織部長長期的制度慣例,權力大打折扣。中紀委駐組織部紀檢組長李剛落馬,涉嫌賣官收賄,作為主官的李干杰無從卸責,政治責任幾乎成為「毒藥標籤」。甚至自2024年下半年起,李干杰缺席所有習近平的離京考察行程,從「核心陪同」角色完全消失,顯示他已被邊緣化。
李干杰的出局,並非因犯錯或失職,而是沒能對接習近平的政治語法——他幹的不是事,而是風格不對,沒能成為那部徹底聽令的「忠誠機器」。
二、石泰峰「時來運轉」是假象:其實是風險接盤與忠誠補位
石泰峰的「迅速上位」表面看是政治加分,實則更像是危機接管與投名狀展示:接任組織部長不到一月,即兼任黨建工作小組副組長,參加高規格中央會議並發言,象徵性重返核心圈。曾在中共黨校輔著習近平,二十大更是習近平親自提拔進入治治局,擅長政治表態與維穩語言,是「忠誠樣板官」的典型代表。
然而,組織部此時不再是選才育才的場所,而是高風險的「政治過濾器」,用以清理不穩因素、管控人事風險。石泰峰的「運轉」,不過是被選中「看守忠誠陣地」的一員。他的穩,不是靠能力,而是靠聽話、無爭、沒包袱、敢論述。
三、從「能上能下」到「忠誠排毒」:幹部制度的全面內爆
自2017年起,習近平主導的人事考察體系取消「海推」、「票選」,改為密室式的深談、審查、層級推薦。表面上強化規範性,實際上形成「閉環忠誠回音室」:政治不合格,一票否決;廉潔有疑點,不得提名。過程高度保密,完全不透明,習近平親自面談政治局委員,形成自上而下的意志傳導鏈。結果是整個幹部體系被「潔癖化」:太有想法的被擋;技術優先的被冷落;忠誠模糊的被淘汰。
這一制度在操作上逐步摧毀了組織部的專業功能,使得幹部選拔轉向「高純度政治過濾」而非實質能力評估。李干杰正是此模式下的棄子;石泰峰則是得標者。
四、這不是個案,而是整體系統潰敗的縮影
今日的組織部,早已從選才中樞變為忠誠考核中心。當「兩個確立」、「兩個維護」取代制度與能力,組織系統就徹底轉為服務個人權力的儀式工程:制度不再為治理選才,而是為領袖清場;幹部不再需有能力,而只需有忠誠;組織不再為政權穩定提供人才,而是成為政治忠誠的濾網。
誰會說話、誰會傳達習的語氣與風格,誰就「時來運轉」;誰一旦被視為可能無法落實層峰意見或風險,就會被迅速排除。
五、「能幹」已被重新定義,「能忠」才是唯一標準
李干杰的失落、石泰峰的上位,不只是個人命運沉浮,而是整個體制再集中化、再工具化的政治溫度計。
當一個政權選才不再關心「是否勝任」,只剩「是否順從」時,體制的崩塌就已不是可能,而是早晚的事。這一切,表面仍「掌握在習近平手中」,但結果卻是制度全面失能、治理能力自毀——一步步通往他也無法駕馭的終局。
延伸閱讀
港媒:中共中組部統戰部主管罕見對調職務
美示警中國統戰部對台惡意干預 拉攏盟友削弱對手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洪耀南專欄》民族主義上身,媒體助燃:印巴再陷對峙的危險循環
洪耀南專欄》不行醫、權貴承包:誰把中國醫療變成屠宰場?
洪耀南專欄》不是台灣有事,是韓國有事——寫給主張「不介入台海衝突」的韓國國會議員的一封歷史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