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今天(18日)將舉行總統決選,由極右翼的疑歐論候選人對上中間派的獨立候選人,這場大選結果可能會對這個東歐國家陷入困境的經濟,以及歐洲聯盟的團結帶來影響。
38歲的民族主義極右翼總統候選人西米昂(George Simion)反對向鄰國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並批評歐盟領導層,他在首輪總統選舉中大幅領先,並引發了親西方的聯合政府垮台,這也導致了大量資本外流。
中間派的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市長達恩(Nicusor Dan)現年55歲,他承諾嚴厲打擊貪腐、堅定支持歐盟和北約,並表示羅馬尼亞對烏克蘭的支持,對其自身抵禦與日俱增俄羅斯威脅的安全至關重要。
這個歐盟和北約成員國的總統權力相當大,不只負責決定軍事援助的國防委員會,也負責監督外交政策,並擁有否決需要一致同意的歐盟投票權。
無論誰當選,都需要提名總理在國會協商出新的多數,以減少歐盟國家中規模最龐大的預算赤字,同時安撫投資人並避免信用評級調降。
16日的民調顯示,達恩微幅領先西米昂,這是自第一輪投票以來首見。這場激烈的選戰將取決於投票率和龐大的羅馬尼亞僑民族群。
羅馬尼亞最大勞工團體負責人柏奈特(Radu Burnete)說:「與西方國家不同,他們比較能承受得起錯誤,但人們對羅馬尼亞的信任更容易失去,而且可能…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才能重新取得信任。」
「我們承受不起隨波逐流。」
總統大選投票將從當地時間上午7點(台灣時間中午12點)開跑,並在當地時間晚上9點(台灣時間19日凌晨2點)結束,出口民調結果將隨即出爐。
假消息氾濫
政治分析人士表示,西米昂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支持者,他的勝利將可能導致羅馬尼亞在國際陷入孤立,削弱私人投資,並破壞北約東翼的穩定。
這場選舉與波蘭總統選舉的首輪投票同一天舉行,支持歐盟的華沙市長佐薩斯科斯基(Rafal Trzaskowski)和保守派歷史學家納夫羅茨基(Karol Nawrocki)將主導這場選舉。
在中歐政治局勢變化、歐盟內部裂痕擴大的背景下,西米昂和/或納夫羅茨基的勝利,將擴大疑歐派領導人的勢力,目前這個勢力已經包括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總理。
政治分析家和歷史學家伊奧尼塔(Ion M. Ionita)表示:「(民族主義者)想要的是一個盡可能無法整合的歐盟。」
伊奧尼塔說:「從立法角度來看,各國的團結程度很低,決策只在各國內進行,仍然受益於歐洲的資金。 」
羅馬尼亞的首輪選舉6個月前因為俄羅斯的干預而取消,但莫斯科否認了這個指控,該次投票結果支持極右翼候選人喬吉斯古(Calin Georgescu),而他後來被禁止再度參選。
川普政府批評了這項取消,西米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民眾對這項決定的憤怒,以及主流政黨的失望,這些政黨因為生活成本高漲和貪腐而飽受批評。
西米昂表示,他將提名喬吉斯古擔任總理,喬吉斯古主張國有化,並對俄羅斯抱持開放態度。
一些分析人士警告,在今天的投票前,網路上假消息再次氾濫。
牛津大學布拉瓦特尼克政府學院專家拉杜(Roxana Radu)表示:「我們看到假消息像野火一樣在社交媒體上蔓延,透過機器人和模仿真實貼文的戰略性轉發。」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波蘭總統大選18日登場 左右親歐政府命運
控俄涉華沙縱火 波蘭關閉克拉科夫俄國領事館
智庫:川普對歐洲極右聲勢影響力 正負面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