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過度反應:多義的外交辭令
川普提及「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這樣的表述難免令人聯想到地緣政治上與兩岸前途。但事實上,外交語言(diplomatic language)從來都是混合了伸縮性、模糊性與策略性甚至禮節性的語義符號。這樣的話語通常是針對對話對象、融洽談判氣氛、以及為內部政治需要而設定,並不是政策宣示或價值觀的巨大轉向。
就如同川普總統多次表示「習近平是他的好朋友」,外交辭令的特性令外界解讀空間頗大。川普外交的特色就是語言奔放自由,其發言往往是對外互動中的臨時表態。在美中貿易談判背景下,「統一與和平」或更可能指經濟或國際貿易層面的市場整合等經濟秩序,兩岸議題或不是其主要指涉內容。且中共面臨的統獨議題,非止台灣一家。因此,無需因他的臨時表達語言而造成心理震動。
穩定而具持續性的美國對台政策
從歷史脈絡看,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具有制度化與連續性。早在冷戰時期,《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成為雙方軍事合作的定海神針。1958年823砲戰期間,美軍協助國軍運補、提供情報與海空掩護,亦證明美國在危急時刻的實際行動。
自1979年與中國建交以來,美國雖調整對台定位,但始終堅持:任何一方不得以武力改變現狀、支持和平解決兩岸分歧。華盛頓與北京建交的基礎之一,正是中共不得對台使用武力。近年中共屢以軍機擾台、打壓外交空間,美國則持續對台軍售、推動《台灣旅行法》與《台灣關係法》的落實,維持台灣防衛能力並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
1996年,面對中共製造的台海危機和軍事威脅,美國更是直接派出航母抵達台灣海峽。這些歷史不應該被忘卻,也是對疑美論的有力回應。
抵禦認知戰、社會須警覺
值得警惕的是,中共極擅長藉由國際政治中的模糊言詞發動「認知作戰」。一旦美方發言稍有可操作空間,北京輿論便可能將其詮釋為對台政策轉向,或展開疑美論攻勢,企圖削弱台灣人民對美國及民主陣營的信任,鬆動社會心理防線。
近期巴基斯坦空軍使用中共製戰機擊落印度空軍歐洲品牌戰機的消息,被中共媒體大肆渲染,質疑歐洲的武器效能,並操作台灣的對美軍購無用論。這種宣傳模式,極可能與更多的兩岸議題結合,形成對民主價值同盟的質疑。
台灣社會應提高警覺,任何政黨與輿論領袖,均不該利用此類外交語彙或國際事件大作文章,進而配合北京、動搖社會對民主生活方式的共識,更不應成為敵對勢力心理戰操作的無形內應。
培養心理韌性、應對國際變局
兩岸與國際格局的複雜已是常態,作為民主陣營一員,台灣社會須培養「戰略層次的心理韌性」。無論是國際政治中的話語波動,還是外國政要的臨場表態,都不應衝擊社會心理。二戰結束以來,民主國家的社會信心永遠來自於對自由的理解與信仰。風雨變局中,社會保持思考與冷靜,才是對抗「認知滲透」最堅固的防線。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美中關稅戰降溫 傳中國解除波音飛機進口禁令
芬太尼關稅談不談?中國外交部:美國問題
路透:中國完全取消稀土出口管制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