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不是快速診療,而是緊急救命,在醫療現場每一位病友都應獲得妥善照顧。然而在醫療資源日益緊縮的情況下,緊急醫療,應優先留給重症與生命危急的病人。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二級重症病人的處理時間,目前並未受到影響,顯示仍然堅守「重症優先」的原則,急診醫師指出若在非緊急的情況下,民眾仍選擇前往急診,此時醫護人員正在全力搶救生命危急的病友時,您不一定能更快獲得診療。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近來各大醫院的實際情況中可以明顯感受到,急診壅塞的狀況日益嚴重。急診的第一步是根據病患的生命徵象、主訴及客觀狀況進行檢傷分類。其中嚴重的病患,第一二級,需要立即救治,否則將有生命危險,這類病患約占急診病人的20%。而急診不是快速診療,而是緊急救命。」
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徐祥清:「在醫療資源日益緊縮的情況下,緊急醫療應優先留給重症、生命危急的病人。根據2025年初的數據,相較於去年,三、四、五級的急診病患,平均等待處理時間有增加的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二級重症病人的處理時間,目前並未受到影響。」
東元綜合醫院急救醫學教育中心主任簡振宇:「大部分急診就診的病患當中,大概有三成的病人是屬於外傷病患,那外傷病患當中,又以常見的就是我們的,居住的移動當中的摩托車啊,車禍是其實最多的,所以假設在行車用車安全當中,其實都會注意的話,其實是可以降低,因為車禍事故來到急診室。」
掛急診之前,民眾可以自己再評估一下,譬如在發生當下,這些不舒服,頻率或者嚴重度,是否比以往更嚴重。
高雄秀傳醫院副院長莊佳璋:「我們常在急診會碰到一些所謂的換氣過度症候群,那當然工作壓力很大的時候,他會覺得心悸胸悶,甚至他會冒冷汗這樣子。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他只要適當的休息,就可以減少這樣子掛急診的一個情況。」
台北亞緻整形外科診所院長王祥亞:「譬如說假設我們騎腳踏車跌倒,除非是我們有開放性的傷口,我們的手腳是很明顯的斷掉,要不然如果說是像輕微的擦傷,或者是說扭傷的話,那事實上我們可以在家裡,先做一些簡單的處理,之後再到門診去就醫就可以了。」
彰化秀傳醫院急診醫學部總監黃炳文:「65歲以上年紀比較大,或是有免疫啦腎臟啦還有心臟啦,還有糖尿病這些疾患的人,那就要特別注意保暖,那有一個很大的重點還有心血管的疾病,一般來講佔整個急診病患,大概3%以內。」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急診的急指的是緊急,而並非快速(Fast)這才是正確觀念。當身體不適時,雖然每個人都有權利尋求醫療協助,但醫療資源不僅限於急診,其實周圍還有許多診所、門診、醫療機構,能夠即時且適當地提供醫療服務。若在非緊急的情況下仍選擇前往急診,此時醫護人員正在全力搶救生命危急的病患時,您不一定能更快獲得診療。」
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徐祥清:「如何減少急診擁塞呢,日常有幾個行為可以建議,首先設置家庭藥箱,準備基本藥品如普拿疼、止瀉藥、燙傷藥膏、OK繃等等,可以避免小病去到急診,其次建立固定的就醫習慣,與你的家庭醫生、診所建立定期的健康管理,輕症時可以直接諮詢不用跑急診。」
臺大醫院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王柏元:「今年以來,小兒諾羅病毒大流行哦,很多小朋友今年以來都不停的發燒上吐下瀉,那腸胃炎要如何判別,是否需要到急診就醫呢,第一個是看吐的情況,小朋友如果吐得厲害,一吃就吐,沒有辦法進食,這樣子小孩子繼續在家,可能會脫水,這時就需要到急診就醫。」
臺大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吳仲琳:「已經會明確言語表達的孩子,出現了雞同鴨講,語無倫次的狀況,或者是不對勁的一些行為,性格的異常這些呢,都另外要小心一些,中樞神經感染的狀況。那這些部分都是一些孩子,在發燒的時候在家觀察,需要做及時就醫的一個危險的警訊。」
急診醫師提醒意外時有會發生,日常生活必須多注意,應養成良好習慣保障身心健康。
延伸閱讀: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