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融合:香港還能守住自己嗎?

深港融合:香港還能守住自己嗎?

Rti 中央廣播電臺 2025-04-03 14:00

有時候,筆者會想,當有一天香港的街道上,粵語不再是主要語言,當地鐵站的告示牌只剩下簡體字,當獅子山精神被「大灣區願景」取代,那個時候,香港還會是香港嗎?這個問題,最近隨著「深港融合」的推進,變得愈發沉重。

最近中國政府加速推動「深港融合」,提出一系列政策,鼓勵香港人「北上」深圳發展,甚至連部分香港的基礎建設、產業規劃,都開始向深圳看齊。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個「雙贏」的局面——香港與深圳聯手,可以創造更強的經濟效益。但筆者卻不禁要問:這真的是融合,還是另一種形式的「被同化」?

香港人一向以自己的獨特身份為傲,從語言、文化到法治精神,香港與中國內地一直有明顯區別。然而,隨著深港融合政策的推動,這些界線正在被一步步抹去。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愈來愈多港人北上工作、消費,甚至被鼓勵長居深圳。從表面上看,這只是一種經濟現象,但在更深層次,這是否會讓「香港人」這個身份逐漸被「大灣區居民」取代?

當政府大力鼓吹港人適應深圳的生活模式,而不是維護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當粵語在許多公共場合中被普通話取代,當香港的教育體系開始與內地接軌,這不僅是文化上的改變,更是一種身份認同的動搖。當有一天,香港人已經習慣北上深圳,習慣普通話,習慣內地的行政規範,還有多少人會堅持「香港人」這個身份,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大灣區人」的稱呼?

一國兩制的崩解:是融合還是同化?

北京一向強調「一國兩制」,但這個「兩制」似乎正在變成「一制」。過去,香港的獨立法律制度、新聞自由和公民社會被視為其與中國最重要的區別。然而,從國安法實施後的大規模政治審查,到現在的深港融合政策,這些界線正在變得模糊。融合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是互相合作,還是讓香港徹底變成深圳的「附庸」?

融合應該是雙向的,理論上,香港的法治、國際化視野應該也能影響深圳,讓深圳變得更開放、更自由。但現實卻是,香港正在逐步適應中國內地的規則,而不是內地向香港靠攏。例如,越來越多企業要求員工使用普通話辦公,政府文件中開始出現中國式的行政術語,甚至港人北上買房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融合」,本質上是香港單方面向中國內地靠攏,而不是平等的互相影響。

不過筆者也聽過有人說,這不過是城市發展的自然趨勢,深港本就是一體,融合是遲早的事。但筆者不禁想問,這樣的融合,是否會讓香港失去自己?

過去,九龍城寨曾是一個「無法之地」,但它同時也是一個象徵——象徵著香港人自成一格的生存方式,象徵著一種不受干預的自由。而今天,隨著香港被納入大灣區的規劃,這座城市正逐漸變成深圳的「衛星城」,變成一個服務於中國經濟的齒輪,變成一個與內地城市無異的「商業樞紐」。

這是筆者最擔心的事情——香港,不只是經濟特區,而是有靈魂的城市。但當這座城市的文化、制度、思維模式被徹底改變,香港還能算是香港嗎?

這樣的話,香港還能守住自己的特色嗎?

筆者相信,香港的核心價值並非經濟優勢,而是其獨特的文化、法治與國際視野。如果香港人放棄了這些,只為了與中國內地「接軌」,那麼所謂的「融合」,就只是換個名字的「內地化」。

香港人能做些什麼?堅持我們的語言與文化,好嗎?無論在香港還是「北上」工作,都應該主動使用粵語,堅持港式生活方式,不讓自己變成另一個「內地城市人」。其次,保持獨立思考,好嗎?不要盲目接受「融合」的好處,而是要警惕其背後的政治意圖。最後,香港人應該繼續關注、捍衛自己的自治權,不能因為短期的經濟利益,就忽視了長遠的身份危機。

融合,應該是雙向的,而不是單方面的吞噬。香港人,還能守住自己的特色嗎?這是我們每個香港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作者》Ciri 香港青年。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流亡書寫亦國史
從戰地到觀光地:金門的彈痕,能否填平兩岸的心牆?
「危機預警大師」的最後探戈 李嘉誠賣「港」何去何從

熱門文章
180年一次!青蛇雙春逢清明 3物大忌不可拜、4生肖當心
180年一次!青蛇雙春逢清明 3物大忌不可拜、4生肖當心

TVBS新聞網

濕疹反覆發作怎麼辦?醫列「抗發炎食物」能改善:補充2種營養素
濕疹反覆發作怎麼辦?醫列「抗發炎食物」能改善:補充2種營養素

uho優活健康網

馬來西亞瓦斯管線爆炸引發大火 12人受傷82人獲救
馬來西亞瓦斯管線爆炸引發大火 12人受傷82人獲救

Rti 中央廣播電臺

川普32%關稅重磅襲台!賴清德終於發文 破萬網友怒炸鍋「睡醒了嗎」?
川普32%關稅重磅襲台!賴清德終於發文 破萬網友怒炸鍋「睡醒了嗎」?

中天新聞

陳庭妮北漂17年第一次爬象山 零偽裝35歲真實狀態全被拍
陳庭妮北漂17年第一次爬象山 零偽裝35歲真實狀態全被拍

CTWANT

52
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