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地到觀光地:金門的彈痕,能否填平兩岸的心牆?

從戰地到觀光地:金門的彈痕,能否填平兩岸的心牆?

Rti 中央廣播電臺 2025-04-02 14:00

日前一則香港媒體的新聞標體,吸引了筆者和同事們的注意——「金門彈痕化金銀,戰爭遺址吸引陸客,兩岸觀光共識去政治?」看完整篇報導之後,腦中浮現的是:啊,金門的歷史真是耐人尋味。

金門曾是戰地,見證了兩岸對峙的歲月,如今卻成為觀光熱點,尤其吸引了許多中國遊客。據新聞報導,當地將過去的戰爭遺址,像是碉堡、坑道、甚至牆上的彈孔,都包裝成觀光賣點,還推出紀念品,讓遊客把「戰爭的記憶」帶回家。

「這算不算一種消費歷史?」筆者同事提出這個問題。

的確,這幾年全球都流行「暗黑觀光」(Dark Tourism),遊客參訪戰爭遺址、災難現場,試圖從歷史傷痕中感受某種震撼。金門現在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也符合這個趨勢。但筆者更好奇的是,這種現象是否真的能促進兩岸交流?

筆者翻到的報導這樣寫,金門當地政府與部分業者強調,觀光應該「去政治化」,讓中國遊客單純來消費、旅遊,不帶政治色彩。表面上聽起來很理想,畢竟政治議題太敏感,大家只想做生意,不想談統獨。

然而,現實真的這麼單純嗎?

戰爭遺址本身就是歷史的象徵,而歷史從來都離不開政治。金門的碉堡、坑道,象徵著曾經的對立,對台灣人而言,它們承載的是「抵抗」的歷史,而對某些中國遊客來說,可能被解讀為「終將統一」的見證。

筆者曾在網路上看到中國遊客分享遊記,拍著金門的戰爭遺跡,配上「當年我們解放台灣差點就成功了!」的文字,甚至有些導遊講解時,刻意忽略了當年的戰爭背景,只強調「兩岸一家親」。這讓筆者不禁思考,當歷史被簡化成一場沒有立場的旅遊行程,是否會讓人遺忘真正的歷史意義?

筆者公司裡有位來自金門的同事,他的看法頗具代表性:「其實金門人對這些陸客沒什麼特別感覺,畢竟我們的經濟真的很仰賴對岸。但有時候,聽到他們說『金門本來就是中國的』,還是會覺得不太舒服。」

這種心情,或許許多台灣人都能理解。金門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密切,居民的生計確實離不開對岸的觀光客。但這並不代表大家會認同「金門本來就應該屬於中國」這種說法。

筆者認為,金門的發展是一種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它要靠觀光經濟生存,不可能拒絕陸客;另一方面,它的歷史定位又極其敏感,牽涉到國族認同。當地政府選擇「去政治化」,某種程度上是無奈之舉,畢竟牽涉政治就容易引發爭議,影響觀光收益。

但歷史真的能完全去政治化嗎?

筆者認為,重點不在於是否要「去政治」,而是如何正視歷史、讓歷史的脈絡被完整呈現。如果單純將戰爭遺址包裝成一個打卡景點,卻忽略了背後的歷史,那麼這樣的觀光發展,可能會讓部分人誤解或遺忘曾經發生過的事。

兩岸關係向來複雜,觀光的確能促進交流,但如果交流的前提是淡化歷史,那麼這種交流是否真的有助於彼此理解,還是只是經濟利益的考量?

筆者的老闆總結道:「無論如何,金門的歷史不該被遺忘。如果有一天,當地的導遊開始只講風景、不談歷史,那才是真正的危機。」

筆者點頭,心裡想著,或許有機會的話,也該親自去金門看看,站在那些碉堡前,感受歷史曾經留下的痕跡。

作者》Ciri 香港青年。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共對台軍演 金門漁民照常出海捕魚
「危機預警大師」的最後探戈 李嘉誠賣「港」何去何從
香港野豬們何去何從?(下)

熱門文章
馬來西亞瓦斯管線爆炸引發大火 12人受傷82人獲救
馬來西亞瓦斯管線爆炸引發大火 12人受傷82人獲救

Rti 中央廣播電臺

美財長警告 若報復川普關稅「事態將升級」
美財長警告 若報復川普關稅「事態將升級」

中廣新聞

濕疹反覆發作怎麼辦?醫列「抗發炎食物」能改善:補充2種營養素
濕疹反覆發作怎麼辦?醫列「抗發炎食物」能改善:補充2種營養素

uho優活健康網

陳庭妮北漂17年第一次爬象山 零偽裝35歲真實狀態全被拍
陳庭妮北漂17年第一次爬象山 零偽裝35歲真實狀態全被拍

CTWANT

川普32%關稅重磅襲台!賴清德終於發文 破萬網友怒炸鍋「睡醒了嗎」?
川普32%關稅重磅襲台!賴清德終於發文 破萬網友怒炸鍋「睡醒了嗎」?

中天新聞

87
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