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根據歷年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每年約在3、4月開始逐漸上升,於5、6月達到高峰。但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醫師指出,目前國內還沒進入腸病毒流行期,但從去(2024)年年底到現在已經陸續出現一些腸病毒重症病例,病毒型別不是過去所熟悉易引起重症的腸病毒71型、D68型,而是另一種類型的腸病毒「伊科病毒」所造成的重症,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多加注意。
為何伊科病毒易發生在嬰兒? 感染後有哪些症狀?
腸病毒有許多不同的型別,其中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不過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2025)年截至3月25日國內已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包含2例死亡),感染型別皆為「伊科病毒11型」,而且其中有2例是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
呂俊毅醫師提到,伊科病毒在台灣已經很多年沒有流行,臺大醫院在2021年曾做過研究,抽取孕婦的臍帶血檢驗腸病毒抗體發現,其腸病毒D68型、克沙奇B型的抗體陽性率很高,但是伊科病毒11型的病毒抗體陽性率非常低,也就是說由於育齡婦女很少感染過伊科病毒,因此沒有抗體可以保護出生的寶寶,很多孩子出生後都不具保護力,這也是為什麼伊科病毒感染特別容易發生在新生兒、小嬰兒的背景原因。
而且感染伊科病毒11型後並不會引起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等症狀,呂俊毅醫師表示,它的症狀表現不太具有特徵,發生在大小孩或大人身上可能就像小感冒一樣,有點發燒、咳嗽或有些不具特異性的疹子,但是如果發生在小嬰兒身上比較容易引發重症,可能會影響腦部造成腦炎,導致昏迷、抽搐等,或影響肝臟造成肝炎,出現凝血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黃疸等情形,也有可能造成心肌炎、敗血症,甚至多重器官衰竭而休克死亡。
生產前後都有傳染風險 做好「這些」預防
今年才3月就已有3個感染伊科病毒11型的重症病例,而且其中已有2人死亡,呂俊毅醫師認為這值得民眾提高警覺,特別要注意新生兒或小嬰兒的安全,伊科病毒傳染途徑與其他腸病毒相似,所以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親密接觸」,如果家中哥哥姊姊帶有病毒,回家接觸到小嬰兒可能會被傳染,此外在出生過程中或出生前就被感染,這樣的傳染途徑也是有可能發生的。
因此,呂俊毅醫師提醒,孕婦、新生兒應避免接觸生病的人,生產前後都要特別注意,而且要加強照顧者的衛生習慣,應勤洗手、配戴口罩,而相關醫療院所,包括產後護理之家、月子中心等也要注意感控,尤其會客時親戚朋友要特別小心,避免把病毒帶進來造成新生兒感染。
至於今年伊科病毒是否會大流行,呂俊毅醫師表示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性,但趁現在還沒有大流行,只有幾個零星個案的時候提高警覺性、做好預防,未來流行的機會就有可能下降。
【延伸閱讀】
今年第2例腸病毒死亡又是「伊科病毒」! 未滿1個月大嬰發病近1週後逝
了解腸病毒重症前兆! 「嗜睡、活力不佳」跟一般感冒時沒活力有何不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