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希望12點睡,但總是拖到2點才閉上眼睛,這是不少人的共同經驗,明明知道熬夜對健康不利,卻無法克制。專家指出,這可能不只是單純的作息不良,而是一種心理補償機制,俗稱「報復性熬夜」。當白天被工作、課業、責任綁住,夜晚成為唯一能掌控的自由時間,即便再累也不願放過。醫師提醒,長期熬夜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甚至提高癌症風險,若想擺脫惡性循環,可以從管理壓力做起,才能改善睡眠品質。
手機滑不停,看完朋友的限動後,來到動漫小時光。
然後短影音一看,一個小時又不見了。
大學生Hsuan:「那是睡覺前的儀式感,一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滑一下,然後不知不覺就會滑一兩個小時,其實很想睡,但是會想要把在看的東西看完。」
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不是沒睡意,但就是不想睡。
大學生Hsuan:「希望是可以12點睡,但是從來沒有這樣做,都是2點才睡,不管幾點起床我都是2點多才睡。」
終於逼自己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再看一下手機好了。
資深記者王皓宇:「到了夜晚還在滑手機追劇,捨不得睡覺嗎,這樣的報復性熬夜睡前拖延症,諮商師說這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補償心理。」
心理諮商師蘇予昕:「最困擾的一個案例就是,他7點固定要起床去工作,但是他每天是定鬧鐘6點半讓自己睡覺,所以他每天可能只睡半個小時,接著他又要起來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最深層的原因,都是我們沒有活成真正的自己,例如說你可能在做一份你不喜歡的工作,或者是你的職場你的生活裡,常常要討好別人要讓別人滿意,然後你的生活中沒有真正理解你的人,你要扮演一個好像,讓大家都可以信賴的某個樣子,甚至你可能是爸爸媽媽,或一些比較吃重的角色,你過度的負責,所以如果你待在真實自我的時間太少,我們入睡前那段時間,天黑了沒有電話沒有人打擾了,好像就是少數我們可以做自己的時間,它就會變得異常珍貴。」
熬夜明明不好,為何戒不掉?醫師表示,睡眠拖延模式,指的是沒有外在因素阻止入睡,卻還是拖延睡覺的行為。報復性熬夜,則是白天生活缺乏自主感,到了晚上想要奪回個人自由。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心理因素就是說白天沒得打手遊,晚上我一定要補打手遊,另外一個就是白天的時候,老闆給我xxx主管給我xxx,晚上好不容易我一個人了,我一個人就是我天下自由時間,好不容易我終於可以沒人管,關在房間裡面我做什麼爸爸媽媽也沒有管嘛,我可以做我喜歡做的,平常你們就是這樣子管我,現在管不到我,所以其實熬夜人家常常問我,10個裡面9個都有熬夜過,你都熬夜過我也都熬夜過,我們熬夜一次不會有問題,十次也不會有問題,但是十年就會有問題,二十年就有問題。」
熬夜會產生的惡果,包括體重失控、免疫系統崩潰、皮膚狀況惡化、心血管亮紅燈、大腦功能衰退、癌症風險上升、消化系統受損、情緒波動大。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如果你熬夜那個禮拜剛好你又感冒,你會發現到那個感冒很難好,為什麼難好,因為熬夜就是會損害我們的免疫能力,那我們免疫能力就是,病毒侵犯了我們身體我們就需要,可是偏偏又沒有了,褪黑激素因為熬夜以後我們整個就亂掉了,有人就去研究過褪黑激素,如果亂掉或少掉的時候,你的罹癌的機會就變大了,所以我現在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癌症越來越多,為什麼吃東西,為什麼你熬夜都會吃東西啊,熬夜一定會吃東西,吃東西完蛋了。」
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管理壓力,可以戒掉熬夜習慣。
心理諮商師蘇予昕:「睡眠之前反而要非常有意識的,去建立你剛剛說的me time,這個me time可以是睡前儀式,我們可以先去檢查我們現在,睡覺前的習慣流程通常是什麼,也許是太晚洗澡晚上還在吃宵夜,然後打電動或者是看很有刺激性的消息,或者是八卦等等,這些都會讓我們進入一種,神經緊繃的狀態,我們千萬不要激進,我們要漸進式的去調整。」
晚上不睡,白天累累,報復性熬夜,要小心身體反過來報復你。
延伸閱讀: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