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日期 2025-04-01
- 更新日期 2025-04-01
高鈉,已被許多研究證實與健康危害有關,是許多先進國家積極呼籲的公衛議題。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民眾鈉攝取量普遍超標,最高甚至為建議攝取限量的1.8倍,因此減鈉是國人勢在必行的飲食措施!
然而,減鈉會使食物口感、味道變淡而接受度下降,為倡議美味減鈉議題,台灣味之素(AJINOMOTO TAIWAN)與好食課聯手舉辦了「鮮味減鈉健康美味新生活」講座。
日本味之素公司創立於1909年,已有百年歷史,是首家發現鮮味並將其調味料事業化的企業。現今減鈉議題十分重要,而運用鮮味更是順利減鈉的重要方式,此講座中邀請營養師共同響應「鮮味減鈉」,讓美味與減鈉是可以並存,且在生活中輕鬆落實。
產生味覺的物質有哪些
產生酸甜苦鹹等味覺的物質有哪些
好食課執行長林世航營養師,先以神經生理學的角度,分析能引起酸、甜、苦、鹹與鮮味的物質,如:
- 酸味味覺來源:檸檬酸、醋酸等羧酸類結構
- 甜味味覺來源:蔗糖、葡萄糖等六碳糖結構
- 苦味味覺來源:奎寧、水楊酸等結構
- 鹹味味覺來源:鈉離子與氯離子
- 鮮味味覺來源:麩胺酸、天門冬胺酸等L-胺基酸;鳥嘌呤、次黃嘌呤等核苷酸類
這些物質會接觸到舌頭上的味蕾細胞,味蕾細胞上有針對這些結構的受器,進而引發神經反應,讓我們感受到各種味覺。
鮮味,是至今最新被認可的基本味覺
有特定物質與其受器,才能被確立基本味覺!在1985年之前,基本味覺只有酸、甜、苦、鹹四種,辣則是由熱感與痛感組成,並非屬於味覺。在1985年時,鮮味則被國際學會機構認可採用成為基本味覺之一!
但早在1908年,日本科學家池田菊苗從昆布豆腐湯中,品嚐到有別於甜味的感受,持續研究後發現產生此味道的物質就是麩胺酸,並進一步將這個味道命名為「Umami」(鮮味)。
除了麩胺酸會有鮮味,池田菊苗博士的學生小玉新太郎,也於1913年從乾柴魚片中發現另外一個鮮味物質:次黃嘌呤核苷酸;在1957年時,國中明先生也從香菇中分離出鳥嘌呤核苷酸。
後續針對鮮味的研究也發現,琥珀酸是干貝鮮味的來源、胺基乙酸(甘胺酸)也同時會產生甜味與鮮味。這些物質就成為目前味精、高鮮味精或是其他調味料的鮮味來源:
鮮味物質整理
- 昆布:麩胺酸
- 鰹魚:次黃嘌呤核苷酸
- 香菇:鳥嘌呤核苷酸
- 干貝:琥珀酸
- 其他:胺基乙酸(甘胺酸)
市售的味精是麩胺酸,高鮮味精則是麩胺酸加次黃嘌呤核苷酸、鳥嘌呤核苷酸;其他干貝、鰹魚風味的調味料,則是加入了琥珀酸、胺基乙酸以外,也同時加入了干貝與鰹魚,讓整體口感更為豐富。
鮮味讓料理更有層次,更好吃
有沒有感覺到,如果只有料理加鹽而未有其他鮮味物質時,就是一個死鹹感!一但加入了鮮味物質,吃起來就非常不一樣!這是因為鮮味物質間有許多作用,讓各味覺互相融合。
鮮味物質間會有協同作用,放大鮮味感受
首先,鮮味物質間會互相作用,讓鮮味更明顯!品評研究顯示,當鳥嘌呤苷酸或次黃嘌呤核苷酸,與麩胺酸混合時,混合比例達到50%:50%時,能讓鮮味感受達到最高值。此外,胺基乙酸(甘胺酸)也可以與麩胺酸或鳥嘌呤苷酸一同作用,達到增鮮效果!
鮮味會阻擋苦味
鮮味物質間,不只是互相作用而增鮮,研究也顯示鮮味物質會影響苦味感受,讓苦味不要這麼明顯。這可以運用在青菜料理中,如:苦瓜、芥菜心等,透過鮮味降低苦味,小朋友或怕苦的人也更願意攝取這些苦味蔬菜。
不同鮮味物質具有不同的味道,讓食物體驗有層次
食物入口後,隨著時間會一層一層出現不同味道,再加上食物香味、咀嚼時的軟硬度等,讓食物產生層次感!在味覺方面,鮮味是昆布、干貝、鰹魚、香菇等多種食物「味道」的統稱,再加上食物中其他物質,有苦的、甜的、鹹的,有些有帶麻感、辣感等,造就食物的層次感!
鮮味讓減鈉更容易,讓民眾更願意攝取低鈉飲食
攝取過多鈉會造成身體負擔已是不爭的事實,減鈉是許多公衛、政府組織單位一直努力的項目!根據國健署106-109年調查,大部分的台灣民眾鈉攝取量有比上一次調查(102-105年)略為降低,其中以65歲以上銀髮長輩最為明顯,大致上少了約10%的鈉攝取量,75歲以上的女性更達到建議攝取限量2300毫克以下,是唯一有達標的族群。
然而,對於青春期與成年人而言降幅仍遠遠不夠!目前19-44歲的男生攝取建議限量的1.8倍、女性也達到1.4倍左右;在進入中年之後仍分別有1.54倍與1.22倍。
除此之外,青春期男女性的攝取量也都高於攝取限量1.2至1.6倍。這些數據都顯示除了銀髮族的鈉攝取有顯著降低,其他族群仍深受鈉攝取過量的危險。
少鹽減鈉的飲食沒味道!消費者接受度低!
許多人知道減鈉很重要,但問題在於減鈉後的料理與飲食太過清淡,不好吃而不喜歡吃!這時候,鮮味就是輔助減鈉的極佳幫手!
鮮味可以強化鹹度感受,降低鈉用量
林世航營養師在講座中分享了一起2020年的研究。此研究中,學者讓受試者測試多種樣品,了解各種樣品間的鹹味強度:
- 含75%食鹽(氯化鈉)
- 減少25%-30%的鹽量,同時加入0.83-1%的鮮味物質(麩胺酸或核苷酸)
結果顯示,相較於原本0.75%食鹽樣品,減少鹽量但加入鮮味物質樣品的鹹味強度增加了20-50%左右,代表鮮味可以在減鈉狀況下還能維持或提升鹹度!
對於這個現象,林世航營養師也引述研究釋疑!研究發現,人體味蕾上有兩種受器讓我們產生鹹味感受:
- 低鈉濃度:屬於鈉離子通道。食物中的氯化鈉溶於水中解離,鈉離子經通道進入後引發鹹味感受
- 高鈉濃度:屬於氯離子通道TMC4。當人體碰到高濃度氯化鈉時會啟動此機制,氯化鈉的氯離子進入後引發高鹹度感受
若食物中含有鮮味物質,則可以活化原本在高鈉濃度下才會作用的氯離子通道,讓一般食物也可以產生高鹹度感受!我們就可以利用此機制,在食物中加入鮮味物質,讓鮮味物質増鹹的特性,幫著我們減少使用鹽、醬油,或改用減鈉鹽,並增加對食物的滿意度。
鮮味物質的鈉含量遠低於鹽,加入鮮味物質不妨礙減鈉
味精是麩胺酸鈉、高鮮味精則是使用了核苷酸鈉,雖然這兩種物質都含有鈉,但以分子量計算,味精的鈉量僅是食鹽的33%。因此,即便料理因有味精而多了鈉,但鮮味增鹹的效果能大幅減少鹽的使用,仍然可以幫助我們降低料理與食品中的鈉量。
運用鮮味,最高減少50%的鈉使用量
過去有許多實證,證明在飲食中加入鮮味可以幫助減鈉!2023年的研究估計,若在食品中使用鮮味物質,可以減少美國人鈉攝取量達7.3-13.5%,且可以讓21-26%的成年人將鹽量降低至5克標準以下。
國外也有以不同鹽與味精濃度組合的咖哩雞湯與辣雞湯,測試受試者的鹹度與接受度。結果發現在雞湯中加入味精,普遍能減少20-40%的鈉使用量,最高還可以減少超過50%,且滿意度評分還提升了10-20%!
鮮味是飲食中重要的一環,賦予美味與塑造飲食文化
不只是減鈉幫助健康,鮮味是構成美味與飲食文化的必要條件,而且人體對鮮味的享受愉悅感,是自幼就開始的!林世航執行長引述研究,指出在母奶所含各項游離胺基酸,就以會產生鮮味的麩胺酸為大宗;在嬰兒臉部實驗中也發現,嬰兒在食用到鮮味物質時,會有開心愉悅的表情!
在各國飲食文化裡,也會時常看到鮮味物質的蹤影!以日本為例,會使用富含麩胺酸的昆布加上次黃嘌呤核苷酸的鰹魚;中式餐點也是使用富含麩胺酸的薑、蔥搭配有著的肉鮮味的雞架子;西式餐點中,也是使用富含麩胺酸的胡蘿蔔、西洋芹與洋蔥搭配著牛骨或牛肉。
這些鮮味物質不僅是賦予美味,也塑造起飲食文化!在日本飲食中,沒有加入昆布、鰹魚似乎就是少了一味!在台式料理中沒有薑蔥蒜,好像也不太像台菜,這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鮮味,反過來也是鮮味締造了生活!
結語
在這場兩小時講座中,林世航營養師統整了超過60篇文獻,以神經生理學解釋鮮味來源,也解釋為什麼鮮味可以幫助減鈉,並提出許多研究實證!
在這個鈉攝取超標的時代,僅透過少鹽少醬油可能無法幫助我們順利減鈉,使用減鈉鹽也會有清淡無味的感覺,建議可以嘗試使用鮮味物質,能夠讓我們更有美味享受的同時,運用其增鹹效果幫助我們好好降低鈉攝取!
文/林世航 營養師
點擊連結,加入Line@免費查詢:https://lin.ee/vwHuM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