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出售全球港口權益,原來只不過是一個商業行為。但隨著中共官方喉舌連不斷窮追不捨,港府多名官員、亦都紛紛表態,無理譴責一個商業行為。已經令事件成為過去一個月的國際大事。
眾人反應不難聯想到中共黨內,甚至是當今中共的「皇上」龍顏大怒。一眾「小奴才」需要做些事情,好讓皇上息怒。正正是一些「奴才」為了討好主子,以後的事情才叫人擔憂。甚至回溯過去﹐不禁令人細思極恐⋯⋯
從來一個企業要出售資產,改變營運模式等。一切都是商業行為,在一個以「國際金融中心」、「自由貿易營商」、「積整不干預」自居的香港,理應司空見慣,甚至對有關行為是絕對尊重。
如 2007 年 Sunday 被電訊盈科收購、「仙股事件」因政府過度干預市場,導致馬時亨下台等等⋯⋯港府一直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為的是讓世界知道,香港作為貫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樑。港府對商業行為的態度與中國不一,這也是「一國兩制」的展現。
中國亦在那時候經歷十年有多的改革開放,經濟逐漸起飛。深明香港對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性。所以,可以看到在江澤民時代,甚至胡溫時代,出任特首的,都是具營商經驗,又或是了解香港營商環境的人。如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就是商人世家,其父親是有「國際船王」之稱的董浩雲。其後,接任的曾蔭權,更是在港英時期出任「財政司司長」,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及環境必有一定認知。
這一種安排,就算不是「一人一票」。但最起碼表面上真的可以做到「馬照跑、舞照跳」的歌舞昇平。還能讓商賈們感到,只要「聽話」,一切都能平穩。政府亦一直採取「小政府.大市場」的方法來應對,讓外資感到安心。
然而,隨著曾蔭權卸任,同為商人出身的唐英年,在特首選戰中,不敵「根正苗紅」,沒營商經驗的梁振英。後者正式接任曾蔭權,加上習近平上場,中國、香港都以「權重於財」的方針行事。
為求鞏固政權威力,多番干涉商業環境。甚至以不斷以「法」打壓商業行為,將商業行為扣上「犯法」,「港獨」的帽子。可見中共對香港商人非常不信任。尤其在「國安法」實施後,任何事情動輒與「國家安全」扣上關係。企業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話,若然未有「跟黨走」又會被批評「別有用心」、「以商業行為作藉口去叛國」,令一直遊走於中西之間的港商兩面不是人。
一邊得不到國家肯定,另一邊又因配合國策,令西方發現港商、中資,都同樣為「中共代理人」,對港商提防。在巴拿馬風波前,長和的「波蘭港口事件」已經被川普感到,港商將會是美中角力間的隱憂。
在如此情況下,港商如何能在國際舞台上繼續遊走?港商的優勢又剩下甚麼?當港商國際影響力下降,甚至消失⋯⋯香港還剩下甚麼可以別於中國任何一個城市?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李嘉誠巴拿馬風波(二)隨時再來一次的修例危機
【台適生活】羞家可恥但有用
【香港雜記】深水埗排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