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視界2015年年度大作《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是一部探討「什麼是活著」的紀錄片
從一位大體老師進入解剖課開始
講述她如何影響身邊的人瞭解生死的故事
經過一年的拍攝,許多情感默默的流動、人與人之間細微的互動,微妙的滲進個人生命
陳志漢導演以樸實深邃的日誌,和舊視界的朋友分享他平行他人人生的探險,點點滴滴...
導演日誌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拍攝已經進入尾聲了, 昨天拍了最大的一
我看著大體老師-林太太被送到三峽火葬場時,林太太被推入火化的
我發現一個這一年來判斷上的錯誤,
原來林先生哭的不是難過太太的過世,
而是對太太的不捨,
因為對於林太太,
我也有同樣有要失去一位朋友的不捨。
再見了! 林太太!
2015/3/19
火化之後緊接著是大體老師的公祭禮,中間有一段是林先生的女兒-
林小姐說生命的每個發生都是美好的,這一句話超越了時間及空間。
以前人說『蓋棺論定』,到死之前沒辦法評斷這個人一生的功過,
真的,
生命的每個發生都是美好的。
2015/3/19
獲獎記錄
2013年CCDF最具國際潛力獎、ASD推薦獎
入選南韓仁川國際提案大會
新北市紀錄片補助
新北市紀錄片獎第二名
新北市政府電影補助
文化部紀錄片製作補助
陳志漢導演幽默風趣,對人有過人的愛心與深入瞭解的興趣。
在新北市紀錄片頒獎典禮致詞時的一句話
"很開心拿到第二名,因為可以和隋棠握手" 成為新北市紀錄片獎諸多報導的焦點 |
舊視界 [經久如實],創造經典:用影像溝通美好視界
孢子囊[紀實電影和你一起活絡靈魂,暢快世界]:尋找共同製片人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 官網: www.tcv2008.com;歡迎按讚加入《孢子囊》 www.facebook.com/SporangiumCinema 粉絲行列。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報導:
屏東國仁醫院贊助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為讓醫生、病人和社會大眾一起「復古」從醫的初衷
以探討生死和醫病關係的主題的台灣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獲得醫界的支持。屏東「國仁醫院」院長鍾瑞嶂非常認同視病 如親的「醫病關係」,率先贊助,希望藉由這部影片的推廣,讓醫生、病人和社會大眾,一起「復古」當初從醫的初衷,以及實踐「哪裡需要醫生,我就去哪裡」的濟世胸懷。
院長鍾瑞嶂提到,國仁醫院是處在屏東市與屏東縣的交界處,經營了二十幾年的醫院,對於醫療資源對偏遠地區的重要性份外有感觸,院長鍾瑞嶂即特別額外支援高樹鄉門診,數十年如一日於週六晚上前往看診,讓不便舟車勞頓的高樹鄉親,可以就地獲得醫療照顧。
院長鍾瑞嶂說到《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所拍攝的場景「一學期的解剖課」,也分外感到親切,他說:「解剖課是醫學院學生的成年禮,面對死亡,面對遺體,是更懂生命的第一步。」
屏東國仁醫院亦有一位成大解剖學研究所畢業的高階主管:行政室主任鍾佳蓉。行政室主任鍾佳蓉表示解剖是醫學之母,鍾瑞嶂院長也盛讚這位主管的專業態度和人文關懷特別突出。
問起鍾佳蓉主任大體解剖課帶給她的影響,主任充滿回憶的說:「大體解剖課真不是普通人可以讀的。每一個禮拜的進度都是六百多頁,每一頁有無數專有名 詞要背起來—非常不親切的專有名詞。」鍾主任接著說:「很慶幸自己在解剖課腳踏實地做好每個步驟,現在受益無窮。」鍾主任提到:「從原本有點忌諱害怕,到 可以在大體課結束之後,在旁邊吃便當、可以和大體老師開玩笑、可以把器官拿起來仔細端詳,真的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難倒我了」。
鍾主任特別提到大體老師的家屬,要承受看著親人被切割的不捨,真的非常不容易:「當年的大體老師是林信堅牧師,他生前非常熱心的推動器官器官捐贈, 看淡身體和生死,但還是無法讓師母放下不捨。看著師母忍著不捨的心情,完成林牧師的遺願——回到成大母校當大體老師,我們在解剖課進行的時候,更惦記著要 一一照顧好大體老師的每個部分,完整的縫合回去,讓師母安心。」
國仁醫院吳總監和鍾主任對於《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所拍攝的內容,不僅提供許多醫學專業的意見,並且對於醫病關係這個主題,更帶來醫界深入的剖析,為《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挹注非常深厚的內涵。
相關報導: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感動你我的生命之旅轉動世界生死觀的紀實電影
雖然我們無法避免走向死亡,但卻可以學習如何面對死亡。由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出品的《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正是講述你我皆有可能會面對的生命狀態,本片由陳志漢導演、吳汰紝擔任監製。陳志漢曾於吳汰紝所執導探討愛情與婚姻之路的《尋情歷險記》(Let's Fall In Love)中擔任攝影師,並從這部入圍鹿特丹影展的紀錄片延伸出執導電影作品的計劃。他於2012年的導演處女作《日暮之前的領悟》(My Father, My Mother),即寫下台灣創作者首度獲得全球第三大媒體「半島電視台」投資合作的紀錄,本片更成為該台首部播出的台灣紀錄片,成功藉由電影創作登上國際 舞台,讓世界看見台灣。
一直致力將台灣紀錄片推至國際的陳志漢與吳汰紝,同時間也攜手合作獨立製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陸續獲得文化部紀錄片及新北市電影補助,並獲頒2013第四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潛力獎、ASD亞洲提案大會特別推薦獎,以及 2014新北市紀錄片奬優選作品,近期更代表台灣入選南韓非常具規模的國際紀錄片提案大會「Docs Port Incheon」,該提案會匯集歐美與亞洲非常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工作者,《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不僅能夠角逐亞洲最有價值的紀錄計畫獎,亦吸引全球矚目而有機會發行至國際各個角落,讓台灣的動人故事溫暖更多心房。
本片以「大體捐贈及醫學教育」為主軸出發,而華人社會一向避諱討論死亡,對大體捐贈的態度與西方截然不同,學生在進入醫療體系後常直接以病人的活體做為 練習。為改善此況,台灣的醫學教育開始推廣大體捐贈行動,包括捐贈遺體的「大體老師」願意讓年輕的醫學生們,透過解剖他的身體習得人體奧秘進而尊重生命, 使得即將成為醫師的他們,在面對病人時更能感同身受。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談的不僅是推動捐贈大體的故事,更試圖挑戰醫病關係,在不斷顛覆西方醫學教育的過程中,讓觀影者轉換看待遺體的態度。陳志漢導演想藉由這部片談論何謂真正的「活著」,以及改善社會的醫病關係,希望大家重視的不只是停留在領掛號牌上的數字,當眼前的病患是一位認識的朋友時,這樣的關係也許會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