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哲明 圖片來源|ArchDaily
新北市立美術館以其「開放式」設計理念,呈現了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建築樣貌,將於今年 4 月 25 日正式開館,從 2015 年進入設計階段,歷時十年可謂精雕細琢,此一規劃不僅體現了空間的靈活性與透明性,還重新定義了建築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新北市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ArchDaily)
開放式設計讓美術館不再是封閉的藝術殿堂,而能轉為公眾參與的文化場域,新北市立美術館的戶外展區設計,模仿河床地形,使得遊客可以隨時隨地與大型藝術作品接觸,這種空間安排與荷蘭鹿特丹典藏庫的開放式修復室理念不謀而合,共同推動了「藝術融入生活」的設計思維。
新北市美術館上俯視圖。(圖片來源:ArchDaily)
開放式設計理念
新北市立美術館位於鶯歌區,該地以陶瓷藝術聞名,美術館的設計靈感源自在地的蘆葦景致,建築外立面採用高低不一的垂直管狀結構,模擬蘆葦隨風搖曳的栩栩如生,這類設計不僅賦予建築獨特的視覺效果,還在光影變化下呈現多樣風貌。此外,大面積的落地窗設計,能讓館內觀眾欣賞鶯歌地區的山河景色,實現內外空間的視覺連結。戶外園區的設計則模仿河床斷面的相互錯落,遊客可在不同的坡段與大型藝術作品相遇,著實增強與藝術互動。
新北市立美術館垂直管狀結構。(圖片來源:ArchDaily)
國際案例比較
荷蘭鹿特丹范伯寧恩美術館典藏庫(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是全球首座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庫房,由MVRDV建築事務所設計,建築外觀為圓形結構,立面採用大面積的鏡面玻璃,反射周圍的城市景觀,實現建築與環境的交會融合。內部設計強調透明度,觀眾可以直接觀看藝術品的完整保存和修復過程,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封閉性,促進藝術與公眾之間的互動。
荷蘭鹿特丹范伯寧恩美術館典藏庫 。(圖片來源:ArchDaily)
開放藝術未來
開放式設計在美術館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建築的美學價值,還促進了藝術與公眾之間的接觸互動,透過透明開放的空間設計,觀眾能更直接地接觸藝術作品,甚至參與到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這對於培養公眾的藝術素養具有積極意義。此外,開放式設計也有助於美術館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新北市立美術館的開放式設計,結合了在地文化特色與現代建築理念,為美術館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透過與國際案例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開放式設計在全球範圍內的應用趨勢。未來,美術館在規劃時應更多考慮如何透過開放式設計,促進藝術與公眾互動,實現建築、藝術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更多精彩內容 https://www.idshow.com.tw/idtalk
國際設計獎項服務規劃 https://award.idsho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