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近年多次耳提面命香港要改革,最新一次是11月8日在深圳舉行工商界座談會,直指香港不能靠傳統優勢「一招觧、吃遍天」,必須銳意改革、主動作為。普遍分析指夏一而再要求改革,反映中共迫切想香港走出頹勢,一如既往作為中美政治角力中起戰略作用,所以不住催促香港工商界「應當勇於擔當、挺身而出」。夏口中的「一招鮮」比喻香港賴以成功的要素,那到底這「鮮」如何保存﹖又何以弄到今天不鮮了﹐發霉了﹖
港靠「自由」保鮮 一招聞名世界
既然夏寶龍提出了「一招鮮」,相信他對於香港從小漁村發展到國際大都會的成功招數瞭如指掌。我們從小讀香港史總有這麼一段,大意說香港維多利亞港水深港闊是發展航海貿易的天然良港,加上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因素,令香港成為華洋雜處、中西匯萃的樞紐,是聞名世界的自由港。能令香港自1840年代開埠以來直保「鮮」,關鍵在於「自由」二字,中共在建國之初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制裁禁運,卻能透過香港進出貨物、外匯兌換,變相開了一道逃生門,與此同時,中國幅員遼闊商機無限,但進入中國限制多,西方看中香港自由經商之便,以此為據點進軍大陸市場。你來我往,貨如輪轉,香港便在這個背景下高速發展起來。
中共領導人把「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掛在嘴邊,但在「領土完整」這個問題上原來也非不可妥協的,否則1949年建國何不馬上「解放」香港﹖翻查中國共產黨的文獻,毛澤東在1949年初與斯大林代表米高揚談話時曾說:「中國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復雜,需要採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總之,要看形勢的發展再作最後決定。」
毛澤東提四大理據不收復香港
文化大革命時期,香港受大陸極左思潮影響爆發「六七暴動」,當時英國擔心中共趁機武力收回香港,結果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出馬煞停。資深傳媒人程翔撰寫的《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一書引述文革史專家余汝信對原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原廣州軍區黨委辦公室主任李維英訪問錄提到:「1867年6月初,周恩來電告廣州軍區,關於收復香港問題要談一談。……周恩來單獨接見了溫玉成,向溫傳達了毛澤東四點指示:一、弄不好,把第七艦隊弄來了;二、拿回香港,幾百萬人口要吃飯,我們目前沒有這個力量和精力;三、國際口岸只剩下一個,需要出口一些物資、進口一些物資;四、香港是國際情報城市,它搞我們,我們也搞它的。」
從毛、周二人早年談話已解釋了香港能一招鮮上百年的癥結所在。1949後負責中共海外統戰工作,曾任中國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的廖承志當年向中共中央進言暫不「解放」香港,直白分析:「香港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港口之一……我們能從香港進口我國亟需的物資;也可以利用香港作為我們與世界交往的通道,世界各國兄弟黨同志可以從這裡進來,各國的民間友好人士也可以從這裡入境;另外,香港還可以成為我們瞭解世界各國情況的窗口,這些深遠的戰略意義,會隨著似箭的光陰,越往以後,越為大家所接受和看清楚。」
中共一手摧毀香港 把開國領導人話語當耳邊風
回到今天的主題,香港從何時不「鮮」了﹖2020年以後,數以十萬計的港人移民,外商撤資,幾年來經濟一路衰退,夏寶龍要求港府改革,訓示香港不能「食老本」。改革就是改掉腐舊的部份,去故更新中尋求進步,所以在談改革前,先要找出哪些優良需要保留,甚麼腐朽必須除去,中共當初不急於收回香港,就是看準其在經濟與國際政治上的戰略價值,發展海外關係與進出口貿易,並作為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通道,八十年代設計「一國兩制」某程度上亦為了更好利用香港,但2020年一道「聖旨」下來,把香港傳統優勢如文革「破四舊」般砸個稀巴爛,劣幣驅逐良幣談何改革﹖如果夏寶龍回去讀一讀他們開國領導人的話語,或許不會說出「一招鮮不能吃遍天」這番令人尷尬的話,因為今天局面正是有人擺歪了香港的位置,肆無忌憚搗亂後發覺回不去了,再想到川普回鍋,中美關係充滿暗湧,此時香港於中共而言已成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微信上的中國/招待不周?俄羅斯戰鬥機成史上最貴烘乾機
微信上的中國/珠海航空展垃圾遍地 網民:飯都吃不飽,如何談素質?
中華民國在哪裡,七七抗戰精神就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