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失智、了解失智照顧問題與困難、理解失智當事人心境、提供適合於失智當事人的協助、學習與失智共處,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因應,歸納本文重點如下:
(1)面對高齡社會,認識失智症非常重要。
失智與正常老化不同,醫學上證實失智症到真正發病通常是長達10∼20年的緩慢過程,雖然無法根治,但是幸運的是,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可以達到比較好的病情控制,改善生活品質。因此,我們必需對失智症初期症狀有所認識,才能在自己、家人、周遭親友出現類似狀況時,提高警覺及早發現。
(2)出現異常狀況,坦然接受檢查是重要的第一步。
雖然失智症早期發現可以獲得良好控制,但是最大困難通常是當事人不認為自己生病、不認為自己有必要檢查、不願意就醫,如此,缺乏警覺可能錯過初期最佳控制時機,導致狀況惡化。因此,我們應該自我建立正確觀念,坦然接受自己有失智的可能性,出現徵兆盡早檢查,延誤就醫必然造成自己與親人更大困擾。
▲ 缺乏警覺可能錯過初期最佳控制時機,導致狀況惡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示意圖:資料圖庫)
(3)學習面對失智患者心理。
失智患者的脫序行為與情緒變化非常多樣化,無法想像也難以預期,因此尋求專業協助學習照護方法相當重要,然而,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就是患者心理。失智患者種種脫序行為也會造成當事人壓力、挫折、沮喪、氣憤等情緒,當這些情緒無法獲得緩解則容易進一步惡化,導致憂鬱、妄想、焦慮、失眠、不安等負面心理而加重病情。如同案例相田洋面對母親妄想時,以最幽默口氣化解母親內心不安,總之,學習不同因應方法避免斥責失智患者,緩解當事人情緒同樣是很重要的照護學習。
(4)適度從照護工作釋放壓力解放自己。
照護是長長長久的工作,無法預期狀況也無法預估時間長短,失去耐心、身心疲憊、抱怨都是正常心理,只要盡力就無需感到自責,為了更長遠的照護,適度利用照護機構短期服務以及公部門長照協助,轉換心情讓壓力得以解放,才能紓解長期照護的精神壓力。
▲ 可以適度利用照護機構短期服務以及公部門長照協助。(示意圖:資料圖庫)
(5)當罹患失智症時,我們最重要是學習接受與正面思考。
從前面失智症當事人案例分享,我們可以發現最大重點是人是可以與失智症共處的。生病不是自己可以控制,坦然接受生病是第一步,什麼事都不做反而容易病情惡化,家人共同討論如何提供適當協助,只要透過方法重複練習,失智一樣可以從事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工作,最重要關鍵是正面思考,以堅定意志力克服困難。只要找到自己可以做而且喜歡做的事,從挑戰中找到自信,罹患失智症一樣可以過得很有尊嚴的人生。
(6)照護經驗或失智當事人的任何分享,就是最好的社會回饋。
從前面許多案例,無論患者本身或照護者,他們透過紀錄片、出版書籍、組成失智症工作團隊、音樂演奏會等方式幫助社會大眾了解失智症,提醒大家及早警覺因應,協助社會建立更友善環境面對失智症,這些無疑都是最好的社會回饋。人的生命本來就有限,在有限生命當中,這些案例能夠在遭遇失智症或照護失智家人時,選擇接受並且積極面對,他們透過經驗分享轉為社會的正面能量,將無形資產留給後人,這些態度都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
本文摘自健行文化《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想像老、思考老、挑戰老,從日本社會經驗尋找答案》。
【更多資訊請上《健行文化》;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