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衰敗 台流與失意台青攀升
台商西進中國30年,有成功者,也有不少失敗者,成為滯留中國多年的台流;加上數年前被中國官方吸引前往創業的台青,如今也面臨失業與滯留中國的窘境。
文/郭瓊俐
根據《財訊》報導,美中貿易戰加上疫情影響,中國經濟快速惡化,滯留中國的失業台灣人愈來愈多,需要海基會動用經費與人力援助返台的「台流」人數也急速增加;這些台流返台機票與安置在療養機構的費用,都由全民納稅錢埋單,也占用了台灣的社福資源。
不過相關人士強調,沒有所謂的新台流、舊台流之分,只有貧病到需要政府出錢接回來安置的人,才算是「台流」;在中國失業或創業失敗的年輕台灣人,大都和台灣家裡保持聯繫,身體也健康無恙,自己選擇繼續留在中國,只能算是「西進的失意者」。
年初解封 返台人數3級跳
《財訊》報導指出,根據海基會的定義,我國人民在中國因證件逾期或遺失,導致滯留中國多年無法返台,或因失業、創業失利等原因,導致生活困頓、滯留當地後流落街頭或罹患重症無人照料、無力負擔醫藥費、亡故等,且與家屬失聯或家屬無意願協助返台者,叫作「滯陸國人」,也就是民間所稱的「台流」,這些台流才需要海基會協助接回台灣及安置。
簡言之,台流大都是30年前赴陸的台商或台幹,因為在中國包2奶或另組家庭,拋棄台灣的配偶子女,生意失敗或失業,耗盡財產又年老貧病時,才想要回台灣。不少台流是積欠中國當地醫院龐大的醫藥費被驅趕,只好由當地台商協會募款支付醫藥費並聯繫海基會。海基會設法聯絡到這些台流在台灣的親人,但大部分親人在斷聯數十年的情況下,不願意支付機票與安養費用,海基會與縣市政府必須出錢接人及安置。
《財訊》分析,從2019年到2022年,海基會接回安置的台流分別是44案、62案、67案與83案,今年光是1~7月就有60案,人數明顯增加,也導致海基會相關預算在6月提前用罄。海基會表示,過去幾年中國嚴格封控,人員移動的難度高,沒想到今年1月中國突然全面解封,因此返台人數驟增。預算不足的部分,海基會以內部調整與募款等方式籌措。
海基會人員指出,疫情期間返台的台流,大都是重病或被中國的醫院驅趕,不得已才經過重重關卡返台,因此也增加海基會作業的極大困難度。
接回台流 疫情期間大挑戰
例如去年年中海基會接獲當地台商協會的通報,一位因案被通緝的吳姓國人在海南省流落多年,最後病倒在街頭,被送醫診斷有腦中風及高血壓等病,生活已無法自理。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93期)
【延伸閱讀】
台積電培養的小金雞!光程研創讓「最老半導體材料」大復活,怎麼做到的?
拚當生醫檢測平台的Android !光鼎生技手握「祕密武器」 靠小零件做出毛利6成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