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世界先進、盟立自動化 扎根工研院制度基礎
他從張忠謀手中接下工研院院長大位,當年,他打下工研院研發的制度基礎;現在,他認為再次轉變的時間到了。
文/林宏達
根據《財訊》報導,1988年,台灣有這麼一號人物,他從張忠謀手上接下工研院院長大位,在他手上,工研院繼催生出聯電、台積電之後,又孵化出世界先進、盟立自動化等公司。
先研發再技轉 人才新出路
他是林垂宙,一個台灣人並不熟悉的名字,他自1988年到1994年出任工研院院長,在他任內,工研院研究領域和規模快速擴張,除了推出挑戰記憶體產業的次微米計畫,也持續幫助台灣傳統產業升級;除了在自行車產業向巨大機械工業移轉碳纖維製造技術,在鞋材產業向三芳化學移轉超細纖維技術,還跟貝爾實驗室交互授權,建立工研院早期的專利保護傘。
《財訊》報導指出,今年8月11日,林垂宙將當年執掌工研院時的文物捐給台灣清華大學,儀式結束後,他接受本刊專訪,不只談經營工研院的歷史,也對台灣科技業如何提升價值,再次提出他的看法。
林垂宙回憶,1988年他接手時,工研院成立才15年,學校怕工研院搶學生,企業界怕工研院搶商機,政府也擔心公家經費開發的技術最後圖利私人;對此,林垂宙只得不斷解釋,工研院不發學位,研發出來的技術移轉企業,甚至連自己培養的人才也會移轉,不會跟民間企業爭利,新技術移轉後,再攻下一個技術。他大力爭取經費,在他任內工研院增建多棟新大樓。
「管理研發單位最重要的是什麼?」在清大校園採訪時,記者直接拋出問題,林垂宙清楚地給了3個答案:人、文化、組織創新。
林垂宙說,工研院作為研發機構,就是希望聘一位25、6歲剛從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年輕人,留他工作20年,「20年時間,他不只能歷練好幾個專案,還能歷練市場、產品經理不同的職位」。
但真正的狀況是,台灣科技產業開始起飛,「當時電子所所長邢智田說他已經不能再做所長了,因為離職率太高,電子所的人才天天被挖角。」邢智田的桌上一邊是離職的公文,一邊是新進人員的公文,光是處理這些人事命令,根本沒時間做研發。
根據《財訊》報導,林垂宙於是提出一個名為「XY65」的制度,即年齡加年資如果達到65,就可以申請退休,這是相較業界寬鬆的退休制度。他解釋,招募年輕人才時,他會說「你從25歲工作到45歲,45歲你有足夠的研發經驗,市場價值還很高,還可以出去闖」。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92期)
【延伸閱讀】
瞄準晶片、量子運算與AI 拜登下令禁投!從人才到資金 美國鎖喉中國新科技
2023智慧城市關鍵報告5》呂正華:政府扮「馬達」 強化全民數位韌性
中華電信養出資安小金雞力拚IPO!拿手強項「紅隊演練」 台灣唯一通過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