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了解兩性平等大人要先放下偏見
在一則國外廣告中,演出者被要求「跑得像女生一樣」。已經成年的男人、女人和小男孩,都裝出沒有力氣的樣子,亂揮手腳、跑得很慢。接著製作單位對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小女孩的表現跟其他人都不同,他非常積極,努力地奔跑衝刺。製作單位問小女孩覺得被要求跑得「像女生」(Like a girl)是什麼意思,他說:「就是盡全力跑到最快的意思。」我看到影片中大人們的反應不禁思考,從什麼時候開始,「像個女生」這句話的意思只是在強調女生就一定會柔弱無力呢?
---------------------------------------------------------------------------------------------
無意中的性別偏見
朋友B的兒子參觀了幾次芭蕾補習班便開始纏著父母,希望自己能去學芭蕾;不過身為爸爸的朋友B自己卻很想教兒子踢足球或打棒球,所以不准他去學。另一個家裡有女兒的朋友C也有類似的煩惱,他想讓女兒去學音樂或芭蕾,但女兒卻說想學跆拳道。他們同樣都認為:「我知道社會上都提到性別平等,可是男生可以做的跟女生可以做的本來就不一樣啊!」這種想法總是會不自覺從大人的嘴巴裡冒出來,像是有時會對兒子說:「男生要強壯、有精神啊!」對女兒則說:「女孩子要文靜一點。」看到孩子性別不同就說出不一樣的話。發現孩子有攻擊性的舉動時,一般家長會覺得男孩子這樣正常,而擔心女孩子有問題。女孩子小心翼翼不會怎樣,但如果是男孩子,大人就會露出失望的反應。
雖然近來情況已經好很多,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在下意識裡出現性別刻板印象,然後用這種想法區分「像男生」或「像女生」。
有個國小二年級的獨生男孩子,會跟在女生後面抱住他,做一些沒禮貌的動作,所以我找他過來聊一聊。諮商過程中發現,這孩子更親近爸爸,他聽爸爸說:「只要男生喜歡,就要表現出來。」結果學到了「像男生」的錯誤方法。如果讓孩子對性別角色產生了固定觀念,男生就會因為周遭對男性角色的龐大期待而感到緊張與渴望,女生則就會變得消極並限制自己的角色。
▲ 讓孩子了解兩性平等,大人要先放下偏見。(圖:資料圖庫)
作家趙南柱意識到這個問題,在《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書裡描寫了女性被不合理地強迫扮演某些性別角色,家庭、職場上的不公平對待已經成為了日常現象。這種壓力不是只有女生才有所感受。湯尼.波特(Tony Porter)在《男人箱》(MANBOX)書中提到,大家都說「男人從出生開始只能哭三次」,讓男性不敢表現自己的情緒。外在環境會覺得男性必須負責扶養整個家庭,也因此讓男性們的生活倍感壓力。
如果強制性用性別角色要求孩子,他們還來不及有更豐富的經驗,就已經先被設限了,所以無法活出屬於自己的生活。
孩子會模仿父母來學習性別角色
身為一個健康老師,過去我就對兩性平等的議題十分關注,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有性別平等的意識。從智皓小時候開始,我就給他小汽車、機器人、娃娃這些玩具,他很明顯比較喜歡娃娃熊和扮家家酒。本來我以為這是「與生俱來的性別差異」,男生天生就會喜歡強勢的東西、女生天生就會選擇比較柔和的東西,不過有項研究結果推翻了我的認知。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孟娜(Morna)的研究顯示,人從小時候開始就會認知到性別的差異。孩子九個月大就能區分男女穿戴的衣服和裝飾品不同;學者們讓出生十四個月的小孩聽女生的聲音,接著同時拿出男生和女生的圖片,孩子已經懂得選出女生的圖片。
研究上說,孩子到十二個月大就已經在學習自己性別角色的一切;到二十個月大就能察覺旁人對自己性別角色的要求,進而認知到男女的存在;而從十八個月大到三歲之間,他們會認知並接受自己性別的界限。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在無意識中模仿爸爸、媽媽,學習跟自己同性別的角色,並將那角色放到自己身上。
孩子會特別關注跟自己相同性別的父母,觀察他們的舉止或樣子。進入學校或社會之後會慢慢增強,到五~六歲時就會開始模仿。男生對於男性角色會一直充滿興趣,不過女生到了九歲之後,對於女性氣質的興趣就會急遽消退,轉而開始對男性氣質產生興趣。這是因為周圍環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負面評價大於正面評價,並影響到孩子;女生步入青春期時自信會降到最低點。
很多人常說:「女生像男生就是個調皮鬼」、「男生像女生就是個膽小鬼」。不過這等於是跟女生說:「你們很弱小,大家都知道你們不強。」這樣到青春期,孩子腦中就會被灌輸既定的性別角色。不知不覺中,社會對男女的既定認知已經深植人心,而孩子們長大成人之後也會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二○一五年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Justin Trudeau)就任時,讓女性十五人、男性十五人組成內閣,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人們好奇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因為現在是二○一五年。」這個世界是女性、男性共同生活的地方,他這個發言很理所當然;不過既然這麼理所當然,為何還引起矚目呢?因為社會上普遍還是認為「政治並不是該由女性涉足的領域」。
我自己也是在這種認知中,透過許多的觀察與模仿才造就了現在的我。老公家辦家庭聚會時,我發現了一件事:明明大家都是被邀請的客人,但我們這群兒媳一到婆婆家就都直接走進廚房,不過堂哥娶的那位中國媳婦就一直坐在客廳裡跟男性們一起聊天說笑。後來我們聊到,中國人覺得只有先生或爸爸可以完成很困難的料理,所以煮菜會由男生負責,女生則待在客廳聊天。中國強調男女平等,大部分夫妻都是雙薪家庭,女生負責帶小孩、男生負責做其他家事;一段時間之後,男生大多很會做家事。雖然一樣是擁有儒家思想的亞洲國家,不過中國廚房裡的景象真的很不一樣。男生不是因為天生不會做家事才叫做男生,這些都是社會學習的結果。
到現在我們多少還是會覺得幼稚園老師或護理師比較適合女生,不過瑞典的教師男女比例幾乎相同。在挪威也是一樣,女生穿上工作服跟男生一起做道路工程也隨處可見。一提到空服員,我們會先想到身材很好的年輕女生,不過如果你搭過國外航空公司的飛機,就會發現空服員都是很有力氣的中年婦女,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工作力氣必須夠大,而男生空服員則負責提供飲料及餐點。菲律賓宿霧的政府辦公室,負責事務性工作的大部分是女性,而負責打掃的有很多男性;這跟韓國的情況完全相反。看到這點時,我以前心中以男女區分工作的偏見,都一一消失了。
作者:嚴註河
譯者:丁睿俐
圖文提供:台灣廣廈有聲圖書有限公司
★《LIFE 生活網》提醒您
尊重身體自主權,重視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