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 年2 月1 日,駐守熱蘭遮堡(Zeelandia Castle)的荷蘭人被鄭成功圍城9 個月後投降。這是臺灣史上大書特書的事,現在還可看到許多圖畫與檔案描述這個大勝利。明朝為了拉隴海盜鄭芝龍,賜他姓朱(稱為國姓爺),讓他的兒子鄭成功從小住在北京(另一說是南京)。沒想到這個「內陸人」到臺灣後,竟能打敗海權強國荷蘭。
如果臺灣有金山銀山,荷蘭人會這麼輕易撤離?如果我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領導人,就把船隊砲艦調集到熱蘭遮堡決一死戰。從火力優勢或其他觀點來判斷,戰勝的機率其實相當高。鄭成功能趕走荷蘭人,恐怕是以經商賺錢導向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認為這個島已不值得投入砲艦,才半戰半離的。換句話說,荷蘭人本來就想走了,正好碰上鄭成功的逼迫就堅決離去了。
臺日中的三角貿易
17 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入亞洲的主要目的,是看上日本白銀與中國絲綢。但要拿什麼東西去換日本白銀,再拿白銀去換中國絲綢,賣給日本和歐洲賺一筆呢?臺灣正好提供兩種日本需要的東西:鹿皮和糖。荷蘭人在遠東做生意的手法是內海貿易(intra-Asian trade):拿臺灣的鹿皮與糖去換日本銀子,去中國換絲綢,再去日本和歐洲換金銀。這種貿易稱為country trader,他們把中國海(臺日中這一圈)稱為遠東湖(Far Eastern Lake)。如果有這麼好的貿易機會,為什麼臺日中不自己做生意?主因是17 世紀上半葉的中日都在鎖國狀態,雖然明令不准下海,但仍有民間走私或開放幾個小港口。
▲ 原來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也是經濟學問題?(圖:貓頭鷹出版)
最早看到遠東地區貿易機會的是葡萄牙,約1511 年就在麻六甲海峽駐紮,1557 年在澳門、1580 年在長崎設立貿易據點。1571 年西班牙人在馬尼拉設立總部,主要的生意是從南美洲運來白銀,向中國的海上貿易商人買絲綢。1596 年荷蘭人到東南亞時,中國、西班牙、葡萄牙的貿易網路早已建立運作良好。荷蘭人只好避開被葡萄牙控制的麻六甲海峽,在巴達維亞(Batavia,印尼雅加達)建立總部(1619年)。
1600 年荷蘭人初抵日本,1609 年在平戶(Hirado,長崎附近的港口)建立貿易站。1624 年往廣東與福建試探建立據點,但未成功,就轉向臺灣西岸海邊設立幾個據點。明朝政府對海外領土興趣不大,臺灣就成為中日走私者的貿易點。荷蘭人來臺後建立熱蘭遮堡,1633年建立和福建的貿易關係,拉起臺中日的三角貿易網。
葡西荷三國已各有據點,但相互間的混戰尚未結束。17 世紀的荷蘭本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屬地,兩國的宗教與民情大異,時常出現激烈抗爭與流血鎮壓。西荷的長期深度情結延伸到遠東:對荷蘭人來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同時具有貿易和戰爭任務。荷蘭人試過要把西班牙從菲律賓趕走(1620 年),也試過要切斷馬尼拉與福建的貿易(1630 年)。沒成功的原因是:一、西班牙在呂宋島的兵力堅強,荷蘭人攻打不下。二、中國商人需要西班牙的美洲白銀,暗扯荷蘭後腿。
相對地,荷蘭與葡萄牙之爭就成功多了:1639 年把葡萄牙逼離長崎的出島(Dejima),搶下日本市場。1643 年葡萄牙把麻六甲讓給荷蘭,失去東南亞的據點。荷蘭控制麻六甲海峽後,成為南亞與遠東的掌控者。荷蘭的亞洲生意布局是從印度買棉紡織品,帶到印尼群島換香料。日本和歐洲對中國的絲綢需求量很大,買賣絲綢的利潤很好,但要如何從閉鎖的中國取得大量絲製品?用白銀:從日本、從歐洲運白銀,和中國商人在海上交易。
臺灣的地理位置對荷蘭人是良好戰略點,可以當作儲存貨物的倉庫,以及船隊的補給休息站,還是北上日本、西向福建、南向呂宋、往麻六甲海峽、印尼群島的地理中心。另外,還有鹿皮、糖可以換到日本銀子。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生意最旺的1641 至1654 年間,平均有26艘船在遠東海域內東買西賣,單是臺灣與日本間的航線,每年有9 艘專用船南來北往。利潤多高?這鼎盛的十年間,對日貿易的利潤平均100%。從臺灣運糖賣給日本的利潤約25%,賣給波斯的利潤約96%。
荷蘭東印度公司放棄遠東布局
為什麼1654 年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的貿易會走下坡?關鍵在中國的生絲市場被孟加拉(Bengal)用低價搶走了。1641 至1654 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賣到日本的商品總價值約有1280 萬荷蘭盾,其中700 萬盾(約54%)是生絲和絲綢。到了1650 年代中期,孟加拉的生絲價格從1651 年每磅5.89 佛洛林(florin),暴跌到1659年每磅2.68 佛洛林。相對地,中國絲從每磅2.38 佛洛林漲到4.97 佛洛林,市場優勢完全顛倒過來。1650 至1659 年間在中國海域航行的荷蘭船,也從頂峰時期的26 艘減為20 艘。更糟的是,遠東航線的利潤竟然減到30% 左右。對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說,利潤低於60% 就不值得出海。接下來就是可預見的惡性循環:遠東航線的貿易船再減為13 艘,到了1660 年代末期只剩4 艘,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的生意快結束了。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和巴達維亞的總督很快就有共識:不再派船到中國海。那要如何取得中國貨物?替代方案很簡單:讓中國商船進入巴達維亞,荷蘭人不必派船出海,就能得到所需的各種貨物,可以省去船隻、水手的沉重成本。1690 年代荷蘭完全放棄遠東,退守印尼群島。這個廣大的海域拱手讓給乘趁虛而入的英國人,做起鴉片和茶葉生意。
鄭成功確實打敗過安平古堡的荷蘭人,這一點不必爭論。問題是荷蘭人為什麼不調集砲艦回擊?正如圖18.3 顯示的:1636 至1659 年間,在臺灣的殖民利潤大都處於虧損狀態。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商業的觀點評估,已不值得在臺灣纏鬥下去。
【本文摘自貓頭鷹出版《經濟史的趣味》。圖鑑?科普書?人文歷史書?請上「貓頭鷹說書窩」https://medium.com/owls-nest;《貓頭鷹書房》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