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位居台灣北部、住有36萬居民的城市,曾是失業率、離婚率、自殺率三高的不幸福城市;負債比是全國第三;也是座臥房城市,通勤、通學比例是全國最高。
做為台灣早期發跡的城市之一,曾身居推動台灣發展的重要地位並昂首面向國際,儘管具有擁抱無盡海洋的天然良港,卻因歲月流轉,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失去往昔的優勢地位,被邊陲化,成為不易生活之地。曾經牽動時代的基隆,變成被時代牽動著。
過去八年、近三千個日子,基隆重新梳理自己,誠實面對自身的弱點與優點,善用城市資產並大刀闊斧,拆除一信陸橋、打造國門廣場,興建結合在地特色與需求的基隆塔、太平國小、正濱漁港、潮境公園等建設,改頭換面,改寫外界長期對基隆的印象,負債比更大幅降低近四成。
這座城市努力重新尋回她與山、與海的關係,重啟散布在城市中各式被遺忘的空間,喚回諸多遊子。城市與人的連結再次成形。
在都市規劃專業的城市主政者極富遠見的城市治理之下,這座城市不只涵蓋精神層面的歷史文化、家鄉榮光,也顧及民生所需的產業、社福服務、交通布建,期望用城市規劃與治理,改善社會問題。
這座曾經陰鬱甚至被遺忘的海洋城市,逐步擺脫歷史上的種種失落,展現潛藏的獨特之處。基隆開始不一樣了!
楔子
反思、共創 邁向未來城市
基隆因為追求「現代化」而偉大,但也因「現代化」不足而衰頹。
「現代性」其實是歐洲來的觀念,它是十七世紀以降,
幾百年來,「現代性」歷經各種反省與批判,成就不同的國家、
基隆.現代性之城
基隆曾經有民間部門成立金融、社會福利與社會住宅等部門,
此外,「現代」另一個中文翻譯叫作「摩登」,它呈現一種美學。
▲ 基隆曾經有美麗的火車站、郵局、銀行、海港大樓與市政府,
曾幾何時,台灣的現代性少了摩登,
殊不知,批判「審美( 摩登)現代性」才是社會進步的重要來源,唯有摩登,
基隆.海洋之城
四百年前,位處太平洋島鏈中間的台灣及台灣北方的基隆,
1944 年7 月,四十四個國家代表在美國布列敦森林( Bretton
Woods )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的「布列敦森林會議」,確立了「
1956 年4 月26 日,一部吊車把五十八個鋁製箱子,吊上停泊在紐澤西州紐華克( Newark )的舊油輪上,世界港口面臨新一波洗牌。
基隆在貨櫃革命時代,面臨台灣工業往外擴散及市中心衰退的困境。
1989 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的英國科學家伯納李(Tim Berners-Lee),成功傳出第一則透過網路發送的訊息,
網路時代最需要就是矽技術,
Web 1.0 時代,人們只能被動地瀏覽內容,Web 2.0 的社群媒體與5G 無線網路構建,Web3.0 去中心化的網絡技術。工作與消費不再被傳統的城鄉結構制約,
基隆是首都圈的海洋門戶,海洋的自由、快樂與創造力,
基隆過去係被動的現代化,如今更應該主動地領航世界,
基隆雖然只有三十六萬人口,但首都圈近一千萬人口,
2014 年開始,基隆主動協助首都圈規劃與建設,
基隆.共創之城
2022 年6 月基隆辦理城市博覽會,其中有關城市治理的A2 展館,以「基隆聯合事務所」為理念,展出基隆這幾年的治理經驗。
城市治理好像網路技術,從1.0、2.0 到3.0,不斷反省與精進。1933 年雅典「都市計畫憲章」(Charte
d'Athènes),
雅典憲章提出都市應涵蓋居住、娛樂、工作與交通,但間接促成「
1977 年「馬丘比丘憲章」(CHARTER OF MACHU
PICCH)提出城市過度成長和汽車中心主義的問題,
1993 年第一屆「新都市主義大會」,主辦單位提出「新都市主義」。
2016 年聯合國聚集全世界專家與官員,於厄瓜多舉辦「
「新都市議程」已經發現過往零和的進步倡議,社會不容易接受;
該憲章並提出培力及強化公務員能力、打造投資氛圍、
西方從馬丘比丘憲章、新都市主義,城市治理走向專業、
台灣擁抱限制
基隆這幾年在市長林右昌堅定卻溫柔的帶領下,整座城市好像是間「
新經濟來臨,我們需要新社會來回應,
而面對中央/地方分工、財政劃分、公務員進用等議題,
既有地形與體制限制了基隆,2014 年年底市長林右昌依然突破綑綁,打造出基隆經驗。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給大家信心,向歷史學習,回到海洋主體,
自殺警語:隨時隨地關心周遭的人,讓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生活沒有過不了的難關,珍惜生命,擁抱希望!看風景。 安心專線從108年7月1日起改為1925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