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瘋狂」的定義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做同樣的事,卻希望出現不同的結果。當你無法如願以償時,就會覺得自己很悲慘,頻頻自問為何如此。
據說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對「瘋狂」的定義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做同樣的事,卻希望出現不同的結果。
當你看到這番話時,是否也會心一笑?我打賭,根據這個定義,你正是不折不扣的瘋子。你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同一件事,有時候你會成功,但更多時候你會 失敗。通常,你會徹底失敗。但之後你會整理好自己,一次又一次做同樣一件事。你期望會出現不同的結果,當你無法如願以償時,就會覺得自己很悲慘,頻頻自問 為何如此。
不要覺得太沮喪,因為很多人幫你一起犯下這個錯誤,而且你也有很多「同好」。這種特殊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是一種文化標準。小學、中學、大學及職場都在讚頌這套模式,很多訓練方案、書籍和課程也一再予以肯定。許多人犯下和你相同的錯誤,和你在厄運途上結伴同行。
你誤踩的這一步是什麼?
你大量投資結果;事實上,你僅投資結果。這麼做很蠢,我會解釋其中緣由。
基本上,用一句話就可以道破一切:我們身處目標導向的社會。從小開始,所有人都教我們要為自己設定目標,然後努力去達成。經理人被鼓勵要設定遠大的目 標,並用盡全力去達成。焦點完完全全放在目標上。如果你成功達陣,太棒了!你成功了!如果無法達成,那真是太糟了!你失敗了!這套邏輯很早就在我們的人生
中發酵:你會想盡辦法保持高分,擠進好大學(如果是長春藤聯盟最好),在頗負盛名的大公司找到高薪工作,和魅力十足的對象約會,在公司裡獲得拔擢升遷,或 是創業一炮而紅。一切都是達成、達成、不斷達成。
這些「目標」都是結果,但結果是你完全無法控制的。讓我再說一次:結果是你無法控制的。你可以分毫不差地執行你認為可以導引自己邁向成功的行動,但仍無法獲得你想要的結果。想想以下這些範例:
道格工作時間超長,而且到處出差。他要開很多會議,有時候甚至沒空打電話給太太,有時則是完全忘了要打。這些事累積起來讓他很過意不去,於是他決定修正 一下。他去一家位在歐洲大城的精品店,在女店員的協助下,選了一件精緻的睡衣,並精心包裝成禮物。這是他表達愛意的方式,他期待當自己返家時,能度過一個 親密愛人陪在身邊的甜蜜週末。
但當妻子看到這份禮物時,嘴翹得老高:「你難道不知道我從來不穿這些東西?」她開始炮轟,後續發展自此急轉直下。他在客廳的沙發上過夜,星期一開心地逃出家門去上班。
蘿絲瑪莉是一位新上任的經理,她急著把工作做到位,照章辦事。她所在的這個國家不允許公司任意開除屬下,必須在警告對方之後再「提出充分理由」以便成 案。於是,在讓助理明白他的表現不到可接受的標準之後,她小心翼翼地記錄一切。他午休後進辦公室的時間晚了,他在上班時間講私人電話,他影印時沒用回收 紙,違反公司的環保政策;她鉅細靡遺地記錄一切。
當她把觀察結果送交老闆時,期待對方會拍拍她的肩頭,稱許她的勤勉。但沒有,他反而發脾氣說:「妳難道沒有別的事可做,就只會記錄他吃中飯晚了幾分鐘進辦公室嗎?」她發現,現在反而是自己收到警告了。
蓋瑞的公司非常注重「團隊」和「合作」,蓋瑞對此也一直念茲在茲。他抑制自己與生俱來積極主動的本性。當其他人和他討論時,他會使盡全力管好自己的嘴 巴,客氣有禮地回應。他不僅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還特意做更多。他非常負責,同事都予以好評,因為他們可以利用他願意做別人不做的事這一點來佔他便宜。蓋 瑞以為自己十拿九穩可以成為合夥人,但是他被刷下來了。
經理對他說:「你是個好員工,但必須展現更多魄力。身為合夥人,你必須做出艱難的決策。多試試,兩年後再度遴選合夥人時,你可能就會如願了。」
查理掛掉電話,因為興奮而顫抖不已。他辦到了!他完成了這項驚人的成就,而且就靠他自己一人。他是一所大型州立大學的發展執行副校長,剛才跟一位富有的 企業家達成交易:這位企業家將具名捐贈4,000萬給商學院!現在,學校有錢聘用頂尖教師,並成立博士班。他輕蔑地想著他的頂頭上司:「老傢伙明年退休時 他們會要我做校長,他們別無選擇。」
他籌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慶祝活動,邀請諾貝爾獎得主擔任演講嘉賓,另外還有一些演藝圈名流。企業家遞出支票,談到正直和勤奮,敦促學子懷抱正直,力行勤奮。這場活動可說是大大成功。
但就在接下來的這個星期,這位企業家在多起詐欺事件中遭到起訴,並被控賄賂政府高官及洗錢。這個事件成為所有報紙和夜間新聞的頭條。氣憤的校董指責查理未善盡實地查核之責,迫使他辭職,但他們還是留著那筆錢,而「老傢伙」也給了自己一筆豐厚的退休金。
想想你的人生,有多少次你費盡心力為了求得某項成果,但終究未能達成。經歷每一次失敗之後,你有多喪氣?在你汲汲營營的人生當中,可能只有一小部分時候能達成你想要的成果。
記住,結果是你無法控制的。當你讓情緒感受繫於是否達成特定結果時,也就代表你在投資那個結果,同時也是陷自己於失敗、沮喪和絕望的境地。但這正是你一 次又一次在做的事。你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可能是獲得升遷、減掉10公斤、在高爾夫球場上達成10差點、學習西班牙文,然後因為成功而大肆慶祝,或因為失 敗而沮喪失志。就算僅是對你的人生匆匆一瞥,都看得出來通常不會出現你要的結果。
這種做法真是瘋狂,就像本章一開始說的。
有沒有出路呢?當然有!你可以投資過程,而非投資結果;這是一項可以透過學習獲得的技能。
你可以明確地體認或承認結果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你設定目標,決定想獲得的成果,而當你完成一切時,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保有平靜。如果成功,很棒!如果失敗,同樣很棒!你的快樂並不在於自己是否達成那個特定結果。
行動在你的控制之中,因此,你可以繃緊神經,把焦點放在必須做的事情上。你要抱持完全的專注和決心去做該做的事。簡而言之,你要投資過程。至於結果,不 論為何,都要隨緣且喜。如果確實獲得你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到達的新境界將成為一個新起點,你要從這裡再一次啟動這個過程,而且要一次又一次這麼做。
以這種方式過生活,投資過程,你就不會失敗,而且每一天都是一場狂歡會。如果你無法掌握這套方法,就無法達到我在第12章勾勒的願景。
約翰.伍登(John Wooden)是第一位同時以球員和教練身分榮登籃球名人堂(Basketball Hall of Fame)的人。在他擔任教練的最後12年裡,他帶領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籃球隊創下史無前例的佳績,拿下10次美國大學籃球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NCAA)冠軍頭銜。他深知投資過程、而非投資結果的道理:
許多人驚訝地發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7年裡,我連一次都沒談過求勝這件事。我反而會在比賽前告訴球員:「當比賽結束時,我要你們抬頭挺胸。你們只 有一個方法才能抬頭挺胸,而且這是為了你們自己,不是為我,那就是:你們知道自己已竭盡所能,付出最大的努力。如果你們辦到了,那麼比數就不重要了。但我
有一種感覺,如果你們辦到了,比數也會是你們樂見的結果。」我真心且深深相信,在這種不強調求勝的環境下,我們贏得的比賽會多過我們老是強調要打敗對手 時。
宇宙不太在乎你卑微的渴望。你可以咬緊牙關堅持自己的版本,認定事情應該要怎麼樣;這麼做通常會讓你遍體鱗傷,悶悶不樂。或者, 你可以在實踐自己的版本之際,也接納一路上會出現的任何情況,就算當你必須努力才能朝之前規劃的方向前進時亦不動搖。這種方法更有樂趣,而且更振奮人心。
學習投資過程,不要投資結果。
接受是關鍵
挑一個目前讓你覺得困擾不已的情境,詳述其內容,確實寫下會更有用。看看這些煩惱不安是如何出於你抗拒眼前面對的現實,出於你頑固堅持事情就該按照你希望的方式發展。
這不表示你應該放棄所有的計畫和希望。你應該一如往常繼續努力,但不要讓負面結果擾亂你的平靜。
回頭看看第4章,學著做個不倒翁。
--- 本文摘自《第35個故事… 》第14章 投資過程,而非結果
面對那些讓你不開心的事,你可以充滿痛苦地不斷發牢騷;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快樂地迎向未知,創造出自己的奇蹟。 摘文試閱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