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教育知識學園 作者 湯梓辰
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他們對身邊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當孩子對於他們的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常常問為什麼、不斷地動手探索周遭環境的當下,這些所有的小小行為都是孩子的科學體驗,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夠滿足孩子充滿科學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又如何引導孩子去找出問題答案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孩子從地上撿起一樣什麼東西,我們是否是和孩子說「很髒,趕緊丟掉」,還是蹲下來和他一起研究這個新鮮玩意。或者,當孩子提出了一個你也不太確定的問題,你是回答「不知道」,還是引導孩子去找找尋答案?
過去我們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覺得孩子對許多事情都不了解,因而大人經常將自己所經歷、所知道的直接給予孩子,卻忽略了孩子自我探究的過程,但其實孩子在探究自我學習過程中,知識和經驗才會更完整的吸收。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的是,科學家最厲害的並不是他成功發現了什麼,而是他在失敗了、嘗試了那麼多次之後,還是願意繼續努力。而自我找到答案則是培養孩子科學素養很重要的步驟。
科學素養從引導「提問」開始
幼兒的科學,與學科中的科學其實大有不同,過去學科的學習常是讓孩子記憶,是一種結果的學習,但幼兒的科學,重點並非學到了多少知識,最重要的是要讓幼兒有機會去參與求取知識的過程。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透過「提問」來了解這個世界。
引導孩子的提問的方法可以將問題定義出層次。我們可以透過問題來引導孩子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探究」這幾個步驟。比方說: 我們可以透過「觀察」類型的問題引導孩子觀看白天和夜晚,並透過「比較」的問題引導孩子找出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比方: 貓科動物在夜晚瞳孔會放大、白天、夜晚天空的顏色會不同等等,透過「比較」後進行「分析」,將同質或不同的物質事件放在一起進行假設比對,並藉此引導孩子「探究」出答案。
舉例來說: 今天散步看到月亮,月亮因為離我們很遠,所以感覺月亮是跟我們走的,接著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觀察:「我們現在要回家了,你看月亮會不會跟來?」孩子藉由觀察可能會發現月亮是跟著我們走,接著可以我們可以繼續引導,「那我們看看公園的那一朵花,看看他是不是會跟著我們回家」,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主動去觀察、並進行比較。
當孩子發現月亮跟過來了,但花並沒有跟著,我們可以繼續發問:「你覺得為什麼月亮一直跟著我們,但花沒有呢? 他們哪一個距離離我們遠呢?」透過一步步引導,讓孩子自己說出答案,但實際上卻是一步步大人引導提問的過程。
當孩子透過觀察,經歷了發現歷程,再用自己的語言做表達,這樣的觀察經驗和直接獲得知識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孩子在這發現歷程中學習到的是「如何去學習」的能力,學習到的是科學素養,是鍛鍊孩子的觀察力、比較力、分析力、判斷力、以及表達力,當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了一趟科學探索之旅,日後應用在任何事物,孩子都將可以用這個經驗再去找到無數屬於他自己的發現。
科學素養就是引導孩子如何去學習如何學習
過去學科學,許多是在學科學家所發現的「結果」,學到的是「什麼(what)」,但幼兒要學的,是另一種科學。是學習從自己生活週遭的環境中,去發掘問題、探討原因、尋求解釋的「態度」和「方法」。也就是說幼兒學習的是「如何(how)」與「為何(why)」。
科學因為和生活息息相關,取材方便,所以通常就能引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在身邊周遭找到為什麼、並去思考如何去解答那一個為什麼。
比如當我們在家吃水果,大人通常會將水果壓成果汁。如果媽媽先帶孩子認識不同水果的外型和顏色,帶孩子一起切開各種水果,看看各種不同水果的果肉構造,並問孩子這樣的水果變成果汁會變成甚麼樣子?當孩子會天馬行空的發想出來時,經過思考和討論和確實實驗後,這些發現都會成為孩子內化的知識。這個過程就是引導孩子培養科學素養來學習生活科學。
幼兒的科學教育,就是一種增強並滿足幼兒本身具有的好奇、探索、找答案等能力的過程。透過科學的學習可以開發出孩子很多的能力,建立孩子探討如何學習的模式,我們應該要在身邊支持孩子的科學探究的欲望、給予孩子探索的安全與信任感、引導孩子主動的探索屬於他們的「為什麼」,這就是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