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孩子 讓我們看見了奇蹟
大步出版總編輯 賴宛靖
前一陣子,出版社新來了一位庶務助理小娟。家鄉在新竹尖石鄉的她,原住民的血統給了她美麗的大眼明眸和立體五官,但因為書讀得少,所以在出版社裡常常是最沉默的那個。
有天,小娟跑來辦公室請事假,她面露喜色的說,弟弟考上台大法律系,她想要去看看他的學校。而那天,她話匣子一開,說了好多好多自己的故事。
考上台大的是小娟同母異父的弟弟,生父爸因為酗酒,肝硬化走了。母親為了養大孩子再嫁,但繼父竟也因猛爆性肝炎過世。大她幾歲的哥哥在當保全,一樣有酗酒及暴力的惡習,她自己也是因為國中肄業,十多歲就到台北工作,染上了菸癮、毒癮,還因為被有心人灌醉,發生了不可挽回的憾事……
小娟說,她家的遭遇在村裡不稀奇,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雷同的故事。她覺得這是宿命、是無法脫離的輪迴,除了認命,她沒有絲毫的感覺。
但小娟的母親卻不這麼認為。
在看著自己的先生、孩子走上同樣的命運之路。她想栽培孩子讀書,但在海拔兩千多公尺的山城,只有學生人數個位數的小學校,混齡上課,孩子有沒有到校都無所謂。只有小娟母親不辭辛苦,帶著幼小的弟妹,每天從山上走好幾公里山路,到竹東市上課,日復一日從不間斷。學校老師知道他們要比別人辛苦好多倍才能到校上課,紛紛給予最大的幫助,設計獨特的教案配合兩個孩子的時間,讓他們可以比別的孩子早一點下課,不用摸黑走山路回家。
上學的頭幾天,弟妹們也覺得辛苦,想偷懶,但母親堅持陪著孩子們步行上下學,雖然自己不識字,但也陪著孩子邊走邊複習功課。 國中畢業時,村裡人開始遊說母親讓弟妹幫忙賺錢,但母親堅持栽培孩子繼續升學,而弟妹也感受到母親的用心,加上規律的學習習慣已經養成,兩人的功課表現出色,品格發展也健全,對於未來也漸漸描繪出屬於自己的藍圖。
「妹妹台北商業技術學院畢業後,申請到紐約的學校繼續攻讀商業設計,而弟弟也順利考上台大。」
聽完了小娟的故事,我由衷佩服這位睿智的母親,是她,看出了問題的癥結,她知道只有教育可以幫助孩子脫離宿命,為自己的人生開啟另一扇窗。 我准了小娟的假,並送她一本黛博拉∙肯尼博士的書------《他們做到了!一群哈林區小孩成為榜首的奇蹟故事》,請她這本書轉贈她的母親,以表達我的敬意。
小娟弟妹的故事應證了黛博拉∙肯尼博士的教育理念。黛博拉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比較教育的博士,丈夫因血癌早逝,她身為芝麻街出版事業集團的總裁,有足夠的能力財力可以養大三個孩子,送他們去和歐巴馬總統女兒就讀的私立學校接受菁英教育,長大後順理成章地成為頂尖人士。
但黛博拉卻不走這條簡單的路。她因一位非籍美裔小男孩的一句話而得到啟發。《商業週刊》在探討美國教育問題時,受訪的小男孩直言提倡「人生而平等」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白死了!「他很有名、他到處演講,但他死了之後一切沒有改變,我們還在這裡,還在街頭!」
沒有受到良好教育,或是在學校遭受排擠、霸凌等的弱勢孩子們,在美國多不勝數,他們甚至為了自保,必須以暴力、武器護身,到學校去不是受教育,反而是進入一場爭鬥。
美國的基礎教育並不缺乏,學校也沒少蓋,但政府和教師對於無法受教的孩子卻拿不出方針。
黛博拉大可閉上眼睛,只栽培自己的孩子就好。但她卻散盡家產,迎戰政府機關訂下的遊戲規則與繁文縟節,爭取委辦學校的資格。
請注意,黛博拉博士不是花錢辦一所貴族學校,而是為犯罪率高居不下的哈林區,爭取一所公辦民營的委辦學校,走遍全美找尋好老師,巧妙加上運用彼得杜拉克在卓越的商業管理理念,組織了絕佳的教學隊伍,立下了公立學校的典範,讓學校的孩子們從大字不識幾個的文盲、欺凌同學的惡霸,變成熱愛學校、喜歡學習的孩子,升學率打破全美公立學校紀錄,學生成為紐約州榜首。
為此,美國總統還特別到她創立的哈林村學苑考察,想知道她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而哈林村學苑的「神奇魔法」其實再簡單不過。現行教育常常都是在「複製」一套做法,把教育當作產品來處理,老師只是「體力勞動者」,而非知識工作者。她運用了杜拉克「是人,而不是產品」的觀念,給予教師充分的發揮園地,從下而上去建立學校,她做的只是幫助人耕耘出熱情、敲出才華。她用普及的基礎教育,打破了孩子們成為社會底層的宿命,催化孩子學習的熱忱。她創建的正是「平凡」的教育框架,一個能普及全民的教育方針。而非只是有知識、有能力的家庭可以送孩子去優越的教育環境學習。
如果教育只是框出一群菁英、在傾其全力挹注的珍貴教育資源中學習,那有何意義?
台灣不過是座小島,就有許多孩子因為教育資源不平均,犧牲了受教權。在窮鄉僻壤中因為上學不容易,久而久之孩子也覺得讀書不是個選項。我很開心看見身邊有孩子因為教育,讓人生有更多可能性。
誠如黛博拉在書中所說:「如果可以影響他們,就有機會做改變。」黛博拉和小娟母親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效法的地方太多了。
<�本書重點>
一個承受喪夫打擊的女博士 一群被看不起的哈林區小孩
如何從生活逆境中力爭上游、成為全美榜首的真實故事
一座公辦民營的普通學校 一群充滿熱忱與理想的老師
如何讓不被看好的學校 成為連美國總統都親訪的優質校園
她為美國基礎教育立下典範
用公立學校拮据窘迫的資源
帶領不被看好的哈林區小孩
突破萬難、登上學習的頂峰
《君子雜誌》封她為全美最傑出人士!
《富比世雜誌》盛讚她「為美國全民義務教育設立黃金準則」!
美國總統親赴她的「哈林村學苑」參觀取經、找尋教育方針!
歐普拉稱讚她為深具遠見的教育家!
親子教育專家洪蘭教授、媒體教母余湘董事長、金鐘獎最佳主持人謝佳勳 誠摯推薦
「一位有遠見的教育家!黛博拉重新定義了國民基礎教育。」
--《O, 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
「想點燃員工熱情之火的學校領導人,一定要讀這本書!」
--通用電器執行長傑克˙威爾許
「黛博拉啟發人心的故事,也給全美的家長、老師、職員和教育部官員上了有力的一課。」
--紐約市長麥可˙彭博
「每個國家都需要更多像哈林村學苑這樣的學校。」
--美國教育部長阿恩˙鄧肯
「黛博拉的熱情感動所有人,此書務必一讀。」
--五次葛萊美獎獲獎歌手約翰˙傳奇。
「黛博拉在哈林區開創了奇蹟,我從未見識過孩子能有這樣的學習熱情。」
--澳洲演員休˙傑克曼
「黛博拉的歷程是份禮物!她教導了孩子熱愛學習。」
--美國演員、作家及電視製作人比爾˙寇斯比
她創辦的學校,震撼了全美教育界!善用企管大師彼得∙杜拉克的卓越觀點,創造出師生雙贏的框架。為有心栽培、卻供不起孩子讀菁英私校的家長,點出最容易實踐、最平凡踏實的教育精髓!
一九九九年,年輕的黛博拉失去了摯愛。身為芝麻街集團出版部總裁的她,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撫養三個幼兒長大不成問題。 但黛博拉卻毅然決然投入全民義務教育的革新。她賭上畢生積蓄、打破教育界的陋習、走遍全美知名校園、延攬有熱情的教師,終於為紐約最不受重視的哈林區,爭取到一所公辦民營學校──她創立了哈林村學苑。
哈林村學苑的入學新生,程度都比一般學生落後好多年。但在短短幾年內,他們進步神速到名列紐約州榜首,所有八年級生在數理和社會學科及閱讀能力的表現,均達優秀等級,令人咋舌稱奇。品格教育更是出色,校園內霸凌事件為零。
他們,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黛博拉博士在書中分享她發展十年的教育新見:改變工作環境、創造最有影響力的教學文化、讓學校徹底革新。她不藏私地公開如何吸引最有才能教師到校服務;如何帶領學生邁向學習殿堂的巔峰;如何創造出不僅家長滿意,連老師也會愛上的神奇校園。 這段博士圓夢的感人故事,無論是關心孩童教育的家長、想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師長、補教業者、教育從業人員,絕不容錯過的必讀好書。
<�作者簡介>
黛博拉∙肯尼Deborah Kenny
黛博拉‧凱尼是哥倫比亞大學比較國際教育學博士、芝麻街集團雜誌部門前總裁。年輕喪偶的她,致力創建公平又優質的基礎教育,她不辭辛苦地奔走多年,終獲得蓋茲基金會的贊助,於二〇〇三年在紐約創辦了哈林村學苑(Harlem Village Academies)。哈村苑為公辦民營,僅有一般公立學校的資源,收費低廉但享有最高水準的師資。在黛博拉以及一群熱情老師的帶領下,學生有極其出色的學業及品格表現,使黛博拉享有全美最有影響力教育家的讚譽。黛博拉經常接受電視或平面媒體的邀請專訪,傳揚她平易近人的教育觀。現居紐約市。
Deborah Kenny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deborahkennyhva?fref=ts
哈林村學苑官網: http://www.harlemvillageacademies.org/
譯者 胡洲賢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嗜書成性,賣文維生。專業翻譯與寫作,兼職廣播節目主持人,在空中分享閱讀喜悅。平日住在山明水秀的台東,熱愛悠閒生活。
譯作包括《撒哈拉》、《帝國》(馬可孛羅出版);《瘦的秘密》、《鋼琴課》(遠流出版);《科隆911》、《俄羅斯之冬》(野人出版);《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青少年及兒童版)(奧林出版);《小熊貝兒為什麼傷心?》(大穎出版);《終點之城》(麥田出版);《127小時》(大於創意出版);《遠方的姊妹》、《偷月A計畫》(大步出版)等近三百本。
譯者 繆靜玫
淡江大學西語系畢業。1993年起從事專職翻譯工作,喜好翻譯與悠閒的居家生活。譯作包括:《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由方智出版)、《過動兒》、《媽媽的私房話》、《一個小女孩的希望》、《折翼的女孩不流淚》、《露西的意外人生》、《又見席拉》、《向日葵森林》、果藤書房占星師凱蒂克蘭系列:《冥王星魅影》、《木星守護神》、《火星螯》(以上由新苗出版)《127小時》(由大於創意出版)
【《大於創意文化》官方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