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壓力源
教育知識學園 作者 湯梓辰
每個人都會有壓力,孩子也不外乎有自己的壓力。孩子每天面臨到壓力的事情就是所謂的壓力源(stressor)。壓力通常是來自於身體、情緒和腦力需求過大所產生的反應。孩子其實會比大人更容易受壓力影響,當孩子的大腦正處於關鍵發展時期,身體的反應對壓力會十分敏感;不適當的紓解壓力,孩子的壓力會與大人一樣,壓力會導致他們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
我們怎麼觀察到孩子有壓力呢?
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有些孩子也會不知道如何分享自己的心情壓力,因此他們可能會使用一些負面的字詞來表達自己的壓力,像是: 「我討厭我自己」、「我希望我能不見」。
如果當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他們也會透過壓力反應在他們的行為上,像是: 無故發脾氣、因小事大叫、大哭;咬指甲、吃手指頭、尿床、做惡夢、等等。而有些孩子也會因為壓力造成身體功能的問題,像是:注意力不集中、健忘、頭痛、肚子痛,等等。
有以上的行為,不一定就代表有壓力,但是行為通常是大人觀察孩子的重要依據,只要我們多多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背後的原因,我們就可以觀察到孩子是否有過多無法承擔的壓力。
孩子的壓力源從哪裡來?
兒福聯盟做了一份全台灣兒童煩惱調查,依序發現了兒童煩惱前五名是「課業」、「交友」、「外表」、「家庭經濟狀況」以及「自己或周遭人生病」。當然每個孩子的壓力源有所不同,我們應該依照當下的狀況理解孩子的壓力,而適當的一點壓力是可以促進孩子成長,但是如果發現孩子有無法承受的方式,我們應該要理解孩子引導孩子來紓解壓力。
適當的壓力是成長的動力,但過多的壓力會影響孩子的身心,我們該怎麼引導孩子紓解壓力呢?
方法一: 休息
根據社會上普遍的認知,如果我們沒有時時刻刻在做事,就代表懶惰又沒生產力。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對於休息放鬆的態度。這個想法常常我們也會加諸在孩子身上。許多孩子每天的行程排得很滿,反而沒有好好休息的時間。其實,安靜思考也是學習的重要歷程。孩子需要有時間好好反思所有的學習經驗,這是需要安靜下來進行的過程。
方法二: 陪伴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知道的一些最基礎的辦法。但陪伴也是需要有質量的陪伴。而當大人的壓力自己無法紓解時,就可能因此而影響到孩子。而針對有質量的陪伴最好的方式就是擁抱和撫摸。
童年時期的身體接觸可以刺激腦部,從而幫助小孩建立抗壓的能力。如果小孩不願意或是不懂得把壓力說出來,我們也不用急著去追問他們,我們只需要陪在他們身邊,利用他們喜歡的玩具、音樂、或是抱抱心愛的布偶等來協助他們舒緩心裡的壓力。
方法三: 調整呼吸
深呼吸是減輕壓力症狀的最可靠方法之一,當需要快速解決壓力時,專注於呼吸可以幫助腦部清醒、緩解身體的緊張壓力。當然,深呼吸的附加作用是會助於心臟,使其成為預防心臟病的方法。
因此,當有壓力時,我們可以和孩子說,把肚子當作氣球一樣,用鼻子吸氣到肚子微微脹起來後,停留1-2秒,再慢慢吐氣。讓肚子的氣消下去。我們也可以透過其他遊戲來代替,像是吹泡泡、吹風車、吹氣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