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點1:老爺爺包了尿布,卻再也走不出家門
長輩晚年的照顧問題不只藥物,更需了解個性與心態
我的許多巴金森氏症病人都有身體僵硬的狀況,通常家屬的理解會是疾病導致身體變化。但大家照顧久了會忘記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因素可能會導致患者身體僵硬。讓我舉黃伯伯的例子來說明。他是尋求第二意見來我診間的。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長輩晚年的照顧問題不只藥物,更需了解個性與心態。
黃伯伯尿床後,全身變得很僵硬?!
黃伯伯頭一回來到醫院,是由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一起帶來的,他們說:「爸爸確診巴金森氏症已經三年了,這期間配合醫生開的藥服用,的確有一定的效果,可是有時候還是會突然身體就僵硬起來,好像怎樣吃藥都沒辦法改善。」
兒女們頻頻嘆氣:「爸爸身體一僵硬,就什麼事都沒辦法做了。」
我查看黃伯伯的用藥狀況,發現到目前為止醫師開給他的藥都還算輕微,這也代表病情還沒到嚴重的地步啊。
於是,我問家屬們:「你們父親頂多應該只是動作變緩慢了,應該還不到不吃藥就不能動的地步吧?」
家屬們立刻反對,還紛紛舉例給我聽:「那天爸爸尿褲子,需要換褲子,但他整個人突然凍結起來,僵硬得不得了。」「他晚上尿床了,也會整個人躺在床上,變得很僵硬。」「我們在廁所幫他處理大小便的時候,他也會變得很僵硬,連移動一下都很困難。」
聽來聽去,我都沒聽到僵硬的發生和「時間」有關,反而是和「狀況」比較有關聯,於是忍不住問:「那麼,等你們幫爸爸清潔完後,他的身體是不是又變回柔軟、好動了?」
家屬們想一想,說:「好像是這樣喔。」
兒女們七嘴八舌討論老父親的尿溼狀況,熱烈到沒人留意安靜坐在一旁的黃伯伯。
黃伯伯僵硬的原因,令人心疼
我轉頭見他面無表情地坐著,似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於是我問:「伯伯啊,你覺得自己身體怎麼樣?可以站起來走幾步看看嗎?」
黃伯伯一語不發地慢慢站起來,在診間小小走了一圈,雖然是小碎步式的慢慢走動,但在我看來,還算是能在不需要人扶持的狀況下自行順暢走動。
等他坐下後,我繼續問:「伯伯啊,他們說你變得很僵硬的狀況,你有感覺到嗎?」
黃伯伯看著我,一句話都不說。
我問:「伯伯啊,你因為尿尿了,必須被別人換褲子或是擦屁股,那時候是不是會害羞啊?是不是因為害羞到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下黃伯伯開口了,他小聲地說:「我很緊張。」
包尿布對長輩來說,帶來巨大的內心傷害
此時,我懂了,看來黃伯伯是不擅於跟家人溝通的長輩,只好由我來開口。我對黃伯伯的兒女們招招手,請他們聽我說故事。
幾年前,我因為跑居家醫療而認識一位老爺爺,他開商店為業,店面後方就是他自己的房間,生活算是方便。可是後來他中風了。中風後的他,還能自己行走,只是速度變得很慢,常常來不及走到廁所就尿出來,於是家人就讓他包上尿布。
老爺爺乖乖包尿布,但自此後,他不走出房間,也不再往前方的店面去了。日子久了,他的話和表情變得愈來愈少,所有的身體和心靈反應都變慢。
我想家屬剛開始一定也以為老爺爺的退化是中風導致的後遺症,但我在居家醫療過程中,親自到訪老爺爺家,發現原來店面正後方就是他的房間,那當下,我驚覺到包尿布這件事情給這位一家之主帶來的內心傷害有多大。他一句話都不說,只是再也不想離開房間了。
我相信家屬當初請他穿上尿布是基於好意,心想不過是包上尿布,只要外面再套件褲子,就都沒人知道,一樣可以走到店面、照舊生活。
可是,我們都不是當事人,我們不知道他心中的感受。於是在不經意間,即使親如家人,都忘記了善意的舉動,也可能帶來傷害。只是這種傷害是無形的,患者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如何說出口。
乃菁醫師讓老爺爺脫離尿布
老爺爺從沒正面承認過他對包尿布這件事情的介意程度,但既然我從事居家醫療,無論如何,我總是想讓患者嘗試脫離尿布。
於是,我協調醫護人員和家屬開始幫老爺爺做訓練,先從用復健褲取代尿布,接下來是訓練要自主性的每小時去上一次廁所,接著日間就不使用復健褲,靠著頻跑廁所解決問題,只有在夜間睡覺時才穿一下復健褲。
做到這個地步後,老爺爺終於願意再走到前頭的店面。他開始東看西看,不時跟來店裡的老客人、老鄰居聊天。他的話多了,臉上的笑容也回來了。
老父親的尷尬和心理打擊
故事說到這裡,我抬頭看看黃伯伯的三位兒女,他們臉上有若有所思的表情。
我進一步問:「大家多少都有在眾人面前演講的經驗吧?還記得第一次上台時,有沒有覺得自己手腳僵硬,就像一個機器人呢?所以我們的感覺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表現。當然,老人家也是這樣的。」
我沒說出口,但在那當下應該大家都已經體會到了。
老父親雖然需要兒女們的照顧,可是對當事人來說,他還是一個父親。當父親一輩子的人,現在要被脫衣脫褲,清潔身體,在尊嚴和權威上已經有所損失,更不要說還控制不住,尿在地上或床上。家人們在幫忙換尿布或床單的過程中,一定也需要他動動腳,或抬高屁股。
家人們可能只是急著將現場處理好,但對老父親來說,這其中的尷尬和心理打擊,真不是簡單幾句話就可以輕易帶過的啊。
想到這裡,黃伯伯的兒女們馬上你一言我一句的對老父親說:「爸爸,你別怕,我們都沒有嫌棄你的!」
看到這一幕,我真是又感動又好笑,其實這幾位都是孝順的兒女,在他們親手照顧的過程中,沒有嫌棄之心,老父親自己又怎麼會不知道呢?只是尷尬就是尷尬,這是本能的反應啊。
年紀大的人,應該每小時主動上一次廁所
於是,我再把家屬們的注意力抓回來:「太棒了!到這裡,我們算是達到初步的共識,接下來要做第二步,就是我們來想辦法幫助你們的父親不會尿床或尿褲子。」
我們先討論避免尿褲子這件事。我向黃伯伯說明其實每個人的膀胱有一定容量,當年老了,膀胱內可以蓄積的空間變少是正常現象,所以年紀大了的人應該要每小時主動上一次廁所,就算沒有尿意,也該嘗試著尿一下,這樣可以減少來不及趕到廁所而尿在褲子中的狀況。
我問:「黃伯伯,你願意每小時就去尿一次嗎?」
他的孩子們比他急著回答:「我們每次叫他去尿尿,他都說還不想尿,就不想去廁所了。」
我對家屬們搖搖手:「請讓伯伯自己說。」
被好幾雙眼睛盯著看的黃伯伯慢慢開口:「即使還不想尿,也要去廁所坐,對嗎?」
我點點頭:「是的,我家小孩念國小三年級,正是好玩的年紀,好幾次都因為玩得太瘋而忘記去上廁所,導致後來好幾次在衝往廁所的半路上就尿出來了呢,所以忍不住尿出來,與年齡無關,老人、小孩都一樣啦。一段時間就要主動去一下廁所尿尿。」
聽我這麼說,黃伯伯才終於點頭:「好,那就試試看。」
半夜換一次尿布
接著是夜間睡覺尿床的問題,家屬們說:「其實睡覺都有包尿布,可是包一整夜的尿量多,尿布吸收不了,會流到床上。」
我問:「那麼半夜換一次尿布,應該就解決了。為什麼要等到尿多到溢出來呢?」
聽我這樣問,家屬們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說:「對啊,我們怎麼都沒有想到。」
我說:「我們照顧小嬰兒的時候,也會半夜起床,看尿布上顯示的尿量多少的顏色來判斷尿布是不是該換了,對吧?既然照顧孩子會這樣做,那麼,照顧老人應該也是可以這樣做的啊。再說,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本來就有習慣半夜要起來去上一次廁所,那就剛好起床尿尿時去巡視一下老人家的狀況,趁機換一下尿布,就可以大大降低尿床的機率了。」
那天,黃伯伯一家開開心心地回去了。臉上少了擔心,但多了一種想要努力看看的決心。
●●●
我相信這是有心,也有愛的家庭,一定能讓黃伯伯受到更妥適的照顧,而這也是長期照顧裡面最珍貴的精神。
其實,在我看來,關於照顧長輩的晚年,醫療和藥物只能算是其中的小角色,更關鍵的因素,還是照顧者的心態和照顧知識。
只要我們能將心比心地去理解被照顧的長輩,根據他的個性,去應對照顧上的問題,更進一步採用合適的方法,做出生活上的調整與改變,那麼,對老人家、家屬和醫療單位來說,就能達到一舉數得、多方獲利的好結果喔。
※醫生的交代愛注意
長輩使用藥物時,重要的注意事項: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長輩使用藥物時,4個重要的注意事項。
1. 吃藥就是希望改善某種症狀的,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吃藥的目的。
如果吃藥是希望改善「抖動」,那麼,我們就要認真觀察吃藥前抖動的狀況,然後吃了藥後,抖動是否有改善?吃藥多久以後會改善,以及多久以後藥效就沒有了。
2. 隨著疾病的進展,藥物本來就可能會需要增加劑量。
舉例來說,如果飲食不改善,愈來愈胖又喜歡吃很鹹的人,當然血壓藥會從一顆變成兩顆、三顆……而如果減重、飲食習慣改變,也可能就不用吃血壓藥。所以,隨著年紀變大、身體各方面機能及飲食習慣改變,藥物的劑量也會因此而需要調整。
3. 藥物也有副作用。
每個藥袋上都寫很多副作用,但是寫出來的副作用不表示一定會發生。醫師不是神,沒辦法知道你體質所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所以需要你自己或家人注意,例如是否在吃藥後食慾不振、頭痛、頭暈、皮膚起疹子、拉肚子等等的副作用。
如果沒有任何的失眠、感冒引起的不舒服,只是一吃藥後就有明顯的某種不舒服,那麼就要趕快記錄起來,詢問醫師。
4. 另外提醒,不要覺得是因為吃藥才把身體搞壞的,有時候是因為疾病的進展啊。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更多內容請上寶瓶文化粉絲專頁;本文由寶瓶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