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融券操作技巧
在股市信用交易中,融資與融券➊餘額代表多空勢力的消長。當眾人看好後市,就會用融資的方式擴張信用買入股票;看壞後市,就會用融券的方式放空股票。投資人可由報紙證券版得知前一日股市融券融資的變化。使用融資買賣股票的投資人,可將資券變化做為投資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使用融資融券來擴張信用,所能創造的槓桿效果為2.5倍,比用現金買股票的投資人高出許多,且融資利率通常高於市場正常的利率水準,故使用融資融券的投資人多是追求短期的獲利。但此法獲利快,虧損的速度也快,所以融資券者敏感度往往高於一般人,其持股的週轉率亦較高。
作多的獲利想像空間無限、損失有限(最大的損失就是股票下市);但作空的獲利有限,損失卻是無限,故融券放空的投資人其危機意識更高,市場上軋空壓力也較容易形成。融資、融券的申請手續簡便,一般投資人多以此工具來擴張信用,融資、融券的增減往往被解釋為散戶進出的指標。
買到下市的股票怎麼辦?
萬一發現買到的股票後來不幸下市了,可以打去投資人保護中心尋求協助,也可上經濟部商業司(http://gcis.nat.gov.tw/)查詢公司是否還在?若是:股票還是有效,可想辦法轉讓;若否:清算後是否有剩餘財產、是否繼續營業?台灣證券交易所也有網頁可查詢近期下市的公司名單。
融資、融券跟著趨勢走
就長期的走勢來看,若是大盤向上、向下的趨勢明顯,則融資的增減與大盤走勢應當是同向的,只有市場對後勢產生疑慮的時候,兩個指標才會有相左的走勢,所以當大盤急漲之後,若是出現資增,價不漲、或是價漲,資未增的情形,投資人都應當保持高度的戒心。因為資增價不漲,顯示自有資金買進者已有出脫持股的跡象,融資碼浮動性則相對較高;而價漲資未增,則表示人氣有逐漸退潮的跡象,價漲僅架構在投資人的惜售之上,若是成交值也出現萎縮的跡象,投資人就應更加的小心。
若是當大盤在長期跌勢、或是長時間整理之後,出現資增價不漲的情形,代表的意義卻又是完全相反。因為資增價不漲,顯示股價雖然未大幅上漲,但股價振幅已吸引較投機的資金(融資以一搏二)進場。加上若是空頭之後仍然存活的融資戶,多屬於市場老手,其市場靈敏度應比一般人來得高,所以融資的底部區應會先於股價出現,但頭部的確認則較不一定,有時融資先於股價,有時則是股價先於融資。
以資券的變化情況來看,融資增加、融券減少,代表大盤預期作頭,股價即將往下跌。萬一融資減少、融券增加,則大盤預期打底,股價即將回落。自1991年以來股市出現四次低點,其資券與大盤的變化過程,都是融券先創新低量,接著大盤創新低點,最後是融資創新低量。三次出現高點,其時間順序也是融券先創新高量,接著股價大量創新高點,最後融資創新高點。七次經驗中,有時候會有時間重疊的現象,例如1993年3月22日、4月7日,與1994年1月6日即是。總之,若資券雙向增加,盤勢將為上升行情;反之亦同。
看淡股票的後市時,先行融券賣出,等股價跌到一定程度再買回還券,就是俗稱的「放空」。由於國內股市對融券的條件和額度限制,遠比融資來得嚴格,所以融券賣出的風險也比較大,除非投資人在股市已有多年經驗,否則最好不要輕易放空。常有投資人由於放空股票無法回補,演變成違約交割。台灣股市對於放空限制特別嚴格,故不利於放空,在選股、時機以及過程上都要有相當的經驗和技巧,否則很容易演變成被「軋空➋」的窘況。
放空應該避免選擇小型股、或是籌碼集中的股票,因為小型股票流通籌碼少,常是主力炒作的目標,很容易被「軋空」,或是補不回來。大眾往往以為融資融券餘額表上,某支股票融券數量逐漸增加到和融資數量接近,表示這支股票放空的人越來越多,可以跟進放空。這個推論並不正確,因為在現行融券的券源來自融資,融資數量一減少,券資比就會拉高隨時有人準備補回股票,股價可能即將反彈。面對股價屢創新高,不合理逆勢上漲的股票,投資人千萬不要因為「看不順眼」就輕易放空,因為這種股票可能有特定主力介入,或是有重大利多使股價上漲,放空時也很容易被軋。
在放空的時機上,一支股票線路上未形成頭部前先不要放空,等到頭部已經形成,下跌一段時間後,出現反彈的「逃命線➌」才是放空的最好時機。放空不要期望剛好放到最高價,就好像買進股票時不要苛求買到最低價一樣。還要留意該股短期內是否要除息或除權,如果不久就要除權或除息,現在放空,沒幾天就必須回補,相當不划算。
放空還要配合大勢,多頭市場最好避免作空,等到大勢下跌型態確立後再放空才有較大勝算。並要先確定是短空、或中長空;要是短空,一有短期低檔就應補回,要是作中長空,可以等到股價止跌,形成底部才回補。由於台股先天上就不利作空,一般投資人最好不要輕易放空。
軋空行情
股市行情大起大落,自然令投資人膽戰心驚,但最恐怖的股市軋空戰術,則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才能成功演出。有人說,融資買股票,股價跌下來,固然可能會出現追繳、斷頭壓力,但只要資金能週轉得過來,還是有一張股票在;但是放空股票,股價大漲,被軋空後,假使主力硬是不放出籌碼,就算你有錢,也買不到股票來回補,那種恐懼煎熬的滋味,絕對不輸套牢。
主力在製造軋空行情前,首先必須取得金主的支援與大股東的認可,畢竟一場軋空秀要動用龐大的資金與籌碼的鎖定;其次,主力要以融資方式買進股票,一方面增加鎖碼的功效,另一方面擴大融券的可用餘額;接著便是透過媒體等管道放出不利公司的言論,誘使空頭放空;等到資券比達到50%或60%以上,再強行上拉股價,軋空該股,直到融券戶棄甲投降。從歷年幾起著名軋空事件可發現,融券戶都以慘賠收場,縱使炒作主力受到法律制裁,融券戶都早已陣亡殆盡。喜歡針對問題股放空的人,實應引以為鑒。
➊軋空行情造成資券比失衡
軋空戰縱使在主管單位出面關切後,主力有可能因順應輿情,釋出籌碼供融券戶認賠回補,而軋空主力也可乘機將部分籌碼獲利了結。但更恐怖的現象其實還在後頭,假使軋空主力短期間將融資籌碼大量出脫了結,使信用交易面資券比嚴重失衡,則將融資股票出借給融券戶放空的證券金融公司,在券源不足的情形下,勢必得天天到證交所標借股票。由於標借費用最高可達到價金的5%,而這筆費用又得由所有融券戶平均分攤。以1995年的高興昌股軋空標借事件為例,融券戶光是借券費用,至少又多賠上1億多元。同時,由於高興昌股幕後財力出奇雄厚,一度也讓檢調單位懷疑是中資介入台股,結果卻發現是國際票券員工楊瑞仁藉假票券,陸續挪用國票資金數百億元,交由市場主力鄭楠興等人炒作高興昌股,並因此引爆國票案這場規模空前的金融弊案。
報你知怎麼看券資比
融券張數/融資張數=券資比;原則上融券張數一定小於(<)融資張數。
因為融券一定要有券源,也就是要有融資才能有融券。例如一檔個股資券比達80%時,也就是說1萬張融資,8000張融券,若今日1萬張融資全數由現股贖回,融券就沒了券源,馬上要去市場回補,而市場會造成惜售,放空的人一定要回補就會搶,搶了就漲停板,漲停板還搶不到就要標借。融資融券增減在短期可看成散戶指標,也被外資拿來當買賣參考,因此短期增幅可拿來解釋散戶看多、空的指標。
➋軋空秀年年上演
歷史帶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當中學得教訓。事實上,細數台灣股市軋空史,從1980年復華證券金融公司開業,融券制度正式建立以來,台灣股市幾乎年年都會發生重大的軋空、標借事件。從最早發生的合發興業標借案例,由證交所、復華等相關單位,邀請大股東出借股票,雖然順利擺平券源問題,但卻衍生出1981年萬有紙廠股軋空事件。還有1979年翁大銘結合已故草頭大戶蔡克寬介入華新電纜股票,軋得華新焦老闆住進醫院,最後破了大財,高價回補,才保住經營權;翁大銘也一戰成名,不僅演出精彩的現代版王子復仇記,也從此繼承乃父翁明昌大戶排場。同樣的劇情、結局,也出現在1987年雷伯龍拉抬廣豐股票,軋賀老闆空;1992年主力阿丁介入長榮運輸股,軋張榮發空,最後都是大股東向市場派投降,賠上價差解決問題。
以上例子還算和平收場,但近年來發生的長億、榮聯、億豐等股軋空事件,最後幾乎都是融券戶以慘賠局面收場,縱使炒作主力多半會受到法律制裁,但都是幾年以後的事,融券戶則是早已陣亡殆盡。
本文摘自《股票買賣初學入門【全彩圖解】(暢銷修訂版)》
作者:張真卿
圖文提供:財經傳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