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順心就討救兵
媽咪罵人,就逃到爸比身邊?爸媽規定的事情不肯遵守,就搬出阿公阿嬤來擋駕?身為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守規矩,可是當教養不同調時怎麼辦?
媽咪寶貝小劇場
以下的場景,妳曾遇過嗎?
孩子自己絆倒跌倒,長輩立刻拍打地面說:「地板壞壞!打打!」
抱著健康勻稱的孩子去長輩家,長輩卻捏捏孩子的大腿,一邊唸「可憐啊,瘦巴巴,都沒肉,爸爸媽媽是不是沒給你吃飯?」一邊猛塞零食點心給孩子吃⋯⋯
請孩子照著規定的方式做事,長輩卻補槍:「沒關係啦,他只是個小孩,妳小時候也不會,比他調皮多了⋯⋯」
孩子有了「救兵」可以「靠」,訂好的規範全沒了!一有要求,孩子就回嘴:「XX說不用!OO說可以!△△說沒關係!」這些小事都很容易讓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一秒到燃點,火山爆發!
「我照顧孩子還不夠辛苦嗎?為什麼要這樣害我!」長輩寵孩子是天經地義,但是如果和家長的教養方式出現抵觸時,孩子自然會挑「軟柿子」吃,哪裡的規矩少一點、輕鬆一點、好處多一點,就往哪裡去。
遇到這樣的狀況,我會怎麼做?
★和孩子好好溝通,請孩子同理家長的心情
告訴孩子為什麼家長會訂下規矩?就像出門要遵守交通規則、去圖書館要遵守圖書館的規則一般,在不同的地方要尊重不同的規定。
寶貝:為什麼去姑婆家、外公家,都沒有這些麻煩的規定?
媽咪:寶貝,家裡如果都沒有規定,秩序會變得很亂,為了讓家裡很舒服、 媽咪可以過喜歡的生活,大家都開開心心,就要遵守家裡的規矩。
寶貝:不要有這些規定,我也可以開開心心。
媽咪:真的嗎?假如妳不想遵守吃飯時間,那媽咪也不想遵守煮飯的時間;假如妳吃飯要人家餵餵,那媽咪吃飯也想要妳餵餵。穿衣服也是,假如妳不肯自己穿衣服,媽咪也不想洗衣服,媽咪也想輕鬆,什麼事都請別人幫忙做啊。
舉例讓孩子理解,家裡每個人各自有需要遵守的規定,如果有一個人放棄不遵守,全家的秩序就會大亂,也許跟長輩出門時他們的規定比較少,不過跟父母在一起時就要遵守家規,因為我們是快樂小家庭裡的一份子,缺一不可喔!
讓孩子養成同理心,覺得該為自己的甜蜜家庭而努力。討救兵,雖然當下好像能解決問題,但長遠來說問題還是在!花些心思跟孩子解釋問題的核心,就算他無法立刻理解,也會在小小心靈裡慢慢出現改變。
★夫妻間取得共識,站在同一陣線上
對「內」,可以約定好誰當黑臉誰當白臉,當孩子討救兵時應該如何處置?偶爾也可角色互換,出發點一定要為另一半著想。
對「外」,如果有教養問題要與長輩溝通,夫妻倆一定要先討論過、有共同想法,避免溝通到一半夫妻倆鬥嘴,更引發長輩紛雜的意見。總之,夫妻一定要先釐清彼此的想法,同心,再一致對外。
★和長輩緩緩溝通,微笑的表達立場
如果長輩與主要照顧者(父母)的教養衝突持續發生,且擾及生活,則必須從問題的根本來解決,但是⋯⋯長輩喜歡做孩子的靠山、喜歡提醒我們管教孩子的方法,其實都是出自於善意的愛和關懷,所以在溝通時,一定要注意長輩的心情。千萬別在氣頭上急著說出口!就算內心波濤洶湧,但是良好的溝通才能根本改善彼此的問題。帶著笑容與感恩,找個大家都有空的時間,也許一起吃頓飯、喝個下午茶,慢慢聊,千萬別損及彼此的情感。
另外,就大觀念來討論,而不要變成小細節的批鬥大會。孩子的規範會影響未來的人格發展,請長輩體諒。約定彼此不干擾彼此的教育方式,不批評對方,就大觀念來討論,例如:
(一)價值觀:
不要主動買東西給小孩、太輕易給予孩子零用錢,避免養成孩子的物欲與價值的偏差,惜物惜福、要有付出才能有收穫,否則會不懂珍惜。
(二)是非觀:
孩子犯錯要讓他知道,在公共場合要約束禮節,知錯能改,不該寵溺忽視錯誤、影響孩子正向的人格發展,以清楚、有條理的方式,提出自己重視的項目與長輩討論,切莫事事否定。
(三)隨時不忘感謝!
有人能擔任孩子「討救兵」時的角色,代表他願意分擔我們照顧孩子的責任,可以讓忙碌的主婦偶爾離開孩子喘口氣,找回自己原本的生活步調,與其去看缺點,不如正向思考,隨時謝謝身邊的另一半、長輩、親友願意陪伴孩子、讓寶貝有更多的愛圍繞。
舉手發問Q&A:
Q:對於長輩「教養不同調」會感到生氣嗎?
A:其實真的不會!反而還滿滿的感謝!感謝長輩願意幫我顧小孩!長輩照顧孩子時,正是家長難得的休息時間,看到孩子跟自己最重要的親人相處得很好,幸福的感覺多過於煩惱。我其實很好運,我的爸媽、公婆以及長輩親友們,都非常明理,很尊重我們夫妻的教養方式,總是讓孩子吃好的、買好的,滿足我們小氣夫妻給不起孩子的。孩子很喜歡去祖父母、姨婆、阿姨、姑姑家,回家後總是唸著對方對她們多好、跟爸媽差很多!每次被媽咪爸比責難,也常抱怨我們沒有那些長輩們對她們的寵愛。當然難免會覺得「好不容易訂下的規矩,沒有遵守怎麼辦?」、「討救兵的習慣養成了,我以後怎麼教?」但是轉念想想,自己小時候跟長輩相處的日子,都是美好的回憶,阿公阿嬤寵溺的態度,正是孩提時代最難忘的好時光!長大後,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還多,但陪伴阿公阿嬤的時間就少了,雖然上一代與我們的教養觀念會有許多不同,需要磨合與溝通,但享受天倫之樂還是比遵守規則更值得,偶爾放縱一下沒關係!
聽聽專家怎麼說?
教養是一齣「諜對諜」的大戲,充滿了鬥智、懸疑、親情及悲歡離合,偏偏不是每個人都是演技高手,要維持表面和平,同時又能執行任務(教好這個孩子!)實屬不易,大多時候是「家庭戰爭」一觸即發。
教養不一致的處理原則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了解所有提供「物資、好處」給孩子的人,都是基於「愛孩子」、「希望被喜歡」,而非「故意破壞規矩」、「指責父母不是」。所以讓他們感受,即使不這麼做,孩子還是愛他們,例如,他們喜歡奶奶煮的菜、記得爺爺教的規矩,讓長輩知道除了買糖果、玩具,還有其他可為孩子做的事。
文宣攻勢
長輩通常都會喜歡聽「專家」說,勝過「家人」說,平時在家庭氣氛還不錯的時候,可以分享一些正確的教養觀念。例如,「上次我聽一個有名的小兒科醫師說,孩子吃糖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真的要小心一點」。
物資控管
讓孩子了解到只有一個「中央政府」,所有由其他人拿到的東西,都要受「中央」控管,也可鼓勵孩子「上繳」的行為,對孩子有益的物品可擇期發放(例如,獎勵品)。
特別行政區
而允許「特例」發生,反而會讓孩子更願意遵守規範,就像工作時的「休假」時光,一方面也可免去與長輩、孩子唇槍舌戰,爭論不休的場景。讓孩子明白,規矩仍然存在,這次是特別通融,下不為例。例如,回祖父母家太高興而超過十點仍不睡覺,可告訴孩子「原本九點就要上床睡覺,我知道你們太高興睡不著,今天特別通融一次,不過還是要快點睡,因為規定還是九點」。
孩子和長輩的相處,在孩提時代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人際應對養成的重要練習。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雙方互相尊重,讓孩子享有兩種不同的標準,也是一種另類甜蜜的家庭關係!
本文摘自凱信企管《優雅媽媽不抓狂:教養實戰X專家解析,輕鬆化解21個孩子讓家長崩潰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