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有了糖尿病,就一定要小心的併發症
併發症分為急性和慢性,雖然糖尿病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但是要注意血糖過高或過低的問題。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症中最常見的是腎臟病變,這和高齡人口多與三高控制不良有關。
糖尿病急性併發症
高血糖
第1型糖尿病,餐前血糖持續超過250 mg/dL,就極有可能會產生酮酸中毒的危險,嚴重者甚至會危害到性命,要特別注意血糖控制。而第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高到500~600 mg/dL,人體就會開始產生滲透壓的改變,相較於酮酸中毒1~2天就有可能會發生,滲透壓改變會需要4~5天以上的時間,脫水漸漸嚴重,腎臟會受到損壞,嚴重的最後陷入昏迷。這兩類急性併發症的發生,通常都是因為疏忽、刻意不注射胰島素、合併感染症或者年紀大感覺變遲鈍,沒有去注意身體的變化,可能小問題不以為意,但是情況會一天一天惡化下去,就會造成嚴重併發症。
低血糖
血糖過低的問題比血糖過高更常發生,血糖低於70 mg/dL,身體就會有明顯的不舒服,如果感覺到身體不適,就要立刻補充糖分,例如,15克的葡萄糖或含糖的食物,吃完後15分鐘要再測量一次血糖,看看血糖有沒有回升。低血糖時身體會發出一些警訊,例如:肚子餓、冒汗、頭暈、心跳變快、手腳發抖、嘴角發麻,有些人會有視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不及時補充糖,血糖低到50 mg/dL以下,就有可能會陷入昏迷,那又是為什麼血糖太低會使人昏迷不醒呢?因為人體的腦細胞需要靠葡萄糖當成熱量的來源,如果血糖太低了,腦中的葡萄糖不夠,細胞就無法運作,如果長時間昏迷,造成腦細胞損壞,就有可能會成為植物人,更嚴重者甚至會因而喪命。所幸,輕微的低血糖,只要及時發覺並補充含糖食物,就能迅速回復正常。因此糖尿病患一定隨身都要攜帶糖,不能只靠醫療團隊,要學習自救。
糖尿病人經常用來處理低血糖的食物分析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腎病變
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症中最常見的是腎臟病變,這和高齡人口多與三高控制不良有關。一開始會出現微量的白蛋白尿,若不積極治療,可能在10~20年後進展到要洗腎。一旦發現異常,就要積極治療,改善三高、調節飲食,定期做血液肌酸酐與尿液白蛋白檢查。
腎臟本身具有過濾功能,會將身體所需的物質在此處回收利用,蛋白質就是其中一種。當腎病變發生時,腎臟過濾的孔膜變大,一些分子較小的白蛋白就會經由孔洞漏出,隨尿液排出,可在尿液中測得白蛋白質。
所謂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液中檢查出微量的白蛋白,需要精密儀器的檢查,所以稱之為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檢查每年都要做,正常值在30毫克以下,30~300毫克間是微量(輕微)的階段,可透過積極的血糖、血壓、血脂肪的控制而回到正常的數值;一旦超過300毫克就是明顯的腎病變,此時即使積極的治療也無法完全回復到正常的階段,但還是需要積極控制,延緩腎功能的衰退速度。即使是最後仍然需要接受洗腎,也能延長發生的時間,所以早發現早治療也是很重要的。
腎病變分期表
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分期表
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第二普遍的併發症,約占糖尿病人的20%~30%,視網膜內有許許多多的微小血管,這些小血管若長期浸潤於高血糖之中,會造成血管病變及造成血流通道受阻,會在較為脆弱的地方產生小血管瘤與新生血管,這些異常的血管並不會影響眼睛接收影像,也不會直接影響視力,所以有視網膜病變的人並不會自己察覺。這些異常的血管非常脆弱,容易破裂造成出血,也就是所謂的「視網膜剝離」。
出血的範圍大小及區域決定影響視力的程度,嚴重時會導致失明。視網膜病變雖然可怕,但卻是可以預防的,透過每年定期的視網膜檢查,可以及早發現或治療。當異常血管較多或是位置較危險時,眼科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雷射方式來治療,視網膜的雷射依血管瘤分布範圍決定進行部分及全視網膜雷射,當需要雷射的範圍較廣時,通常會分批、分區塊進行,有些病患反應經過幾次雷射之後,視力反而變差,進而中斷或抗拒繼續治療,這會導致治療不完全,危險的異常血管依然存在,隨時有破裂的風險。
那為什麼雷射治療後,視力不是變好而是變差呢?這是因為雷射治療基本上是使用燒灼的方式將血管瘤燒掉,像是電燒一樣,預防血管破裂出血。但是在燒灼時一定會影響到周圍的健康組織。以致於視力會比原來倒退一些,但是會大幅降低血管破裂出血而造成失明的風險。預防與阻擋視網膜病變惡化最重要的健康維護,是良好的血糖控制。
心臟、腦部血管病變
長期高血糖也會影響大血管,讓心臟血管硬化與狹窄,它會導致我們的冠狀動脈疾病,造成心肌梗塞,糖尿病造成冠狀疾病的危險性是相當於發生過心臟病的人,所以糖尿病跟冠狀動脈疾病與心血管疾病,已經是劃上等號的。
通往腦部的大血管也會病變,可能會引起腦中風,如果三高都控制不好,中風的機率會大幅增高;反覆小中風不易發現,雖然不至於影響手腳行動,但智力退化會變很快。
要維護心臟或腦部血管健康,要特別著重血壓與血脂肪的控制,由於低血糖會引發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對於有嚴重冠心病或中風行動不便的人,反而血糖控制不能過於嚴格,要以不發生低血糖為原則。血管的健康和飲食習慣也有關,不抽菸、多蔬菜、少肉類、勤運動都有很大幫助。
口腔保健也很重要
高血糖的人容易罹患牙周病,口腔中的細菌會因為高血糖而更容易生存,患牙周病的時候血糖會不容易穩定,所以糖尿病的患者應該要重視口腔的衛生,就算沒有不舒服也要看牙醫,定期洗牙及檢查。
腸胃系統和泌尿系統
長期高血糖也會影響腸胃系統和泌尿系統,人體的腸子蠕動和膀胱排尿,都依賴神經系統一起運作,這類神經稱作「自主神經」,如果神經受損,就容易發生腹脹、腹瀉;若經常排尿不完全,就容易導致泌尿道發炎;而男性的勃起功能也會因為神經病變而受到影響,造成陽萎,這是男性糖尿病患很常見的問題,也經常較難向醫師啟口,在例行年度併發症的篩檢時不容易被診斷出來。其實,將三高控制好,就會得到某種程度的改善,目前也有安全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定要向醫師諮詢,切勿自行購買偏方服用或是塗抹,捨本逐末,無法解決造成健康危機的原因。神經病變的改善需要長時間耐心的調整血糖,時間可能長達好幾年,需要勤快量測血糖,學習精細的食物調整配合,透過逐漸回復血糖平穩,來徹底回復身體的健康。
腳無力、失去知覺
神經系統的病變會讓腳對痛的感覺遲鈍,曾有患者被圖釘刺到腳,在做檢查時圖釘還在腳上,但他完全不知道,也沒有感覺到痛。腳麻是一個警訊,因為足部需承受站立、走路、跑步時產生的直接壓力與摩擦,即使沒有外力影響,過度的摩擦就會發生水泡、潰瘍,這類傷口未及時治療,一旦發生感染時,容易很快惡化到需要局部手術或截肢才能使傷口癒合。
另外,四肢末梢的血管本來就較細,糖尿病引發的血管病變會使末梢循環更差,如果血管硬化嚴重或冬天溫度低造成血管收縮,導致血流不暢通就會造成血管阻塞,造成壞死與截肢。
如果走一小段路腳會痛,不是痛在關節上而是痛在小腿肚,休息一下會改善,這是下肢血流不足的徵兆,醫學上稱做「間歇性跛行」,如果有這個症狀一定要請醫療團隊作檢查,及早發現的話,可用運動、血管氣球擴張術、人工血管等方法來改善血流,避免截肢的厄運。
要保護腳部免於發生傷口或壞疽,不能只靠醫療團隊,除了三高控制外,戒菸、運動、學習每天足部自我檢查都是不可或缺的健康管理措施。
本文摘自凱信企管《做對這些事,糖尿病好控制(暢銷增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