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啟動修復力!「靠牆站」能讓人活到老動到老
◎「靠牆站」對運動器官能發揮正向影響
在本院實施日本整形外科學會推薦的科學測試驗證後的結果,得以發現到因靠牆站調整姿勢的人們發生了多麼令人驚訝的變化。
透過靠牆站的方法重整姿勢,使脊髓內的神經傳導順暢、神經之間相互刺激,進而活化全身的細胞。此外,由於矯正了歪斜的骨架,也會對骨骼產生刺激,並促進分泌抗老化荷爾蒙。
還有,平常不太用到的肌肉也能得以伸展。刺激肌肉時不僅是針對周邊的肌肉,對血管和神經也會進行刺激。正如同腳是第2顆心臟的說法,因此也有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循環的幫浦作用。
平常不太用到的肌肉周邊血管,由於不易受到刺激,血液循環容易停滯。但是,藉由矯正姿勢而受到刺激,血液便能順利地流通全身,因此所有細胞都能得到養分補充而活化。
◎「靠牆站」能提升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症
針對一位以前因骨密度偏低而接受藥物治療的77歲女性,我們請她晚上睡前進行靠牆站的動作。結果,在很短的期間內,就發生了骨密度上升12%的變化。
以現狀而言,許多患有骨質疏鬆症的人,會因為擔心壓迫性骨折的風險,而對運動產生恐懼感。像是提重物、摔倒等,即使只是一點小動作,骨折就可能隨時發生,因此經常聽到病患感到不安的心聲。
20年前約有一千萬人患有骨質疏鬆症,但是根據推估,到了二○二○年將會增加到一千四百九十萬人,成長率高達1.5倍。男女比為1:4,女性病患的比例佔壓倒性多數。這是因為停經導致雌激素這種女性荷爾蒙驟減所致。由於女性荷爾蒙減少,從骨骼釋出鈣質的量就會急速增加。
根據臨床調查,55歲以後約有20%、80歲以後則有半數的人患有骨質疏鬆症。由於多數沒有自覺症狀,許多人都是等到發生骨折,才經由醫生診斷出骨質疏鬆症,而感到晴天霹靂。
【骨質疏鬆症的自我診斷】
□起身站立時背部會疼痛
□提重物時腰部會疼痛
□內臟受到壓迫而感到喘不過氣
□身高縮水
□背部和腰部變圓挺不直
有些案例是因上述的主要症狀──骨折而接受診療,進而得知為骨質疏鬆症。也有因為姿勢不良、背部無法挺直,身高變矮等狀況,經檢查而得知的案例。
另外也有突然背痛或腰痛,在接受診療後,才發現是脊椎的壓迫性骨折的案例。當脊椎骨一旦發生骨折,其他的脊椎骨容易因連動關係而發生骨折,這就是所謂的「骨牌效應骨折」。
除了脊椎骨以外,手腕、肩部、鼠蹊部也很容易骨折,最需要留意的是鼠蹊部的股骨頸骨折,這會造成不良於行而減少活動量,慢慢地惡化成衰弱,變成運動障礙症候群的開端。
◎骨密度愈高,目測年齡愈年輕
先前提到的77歲女性案例原本因年齡增長而右肩下垂,在進行靠牆站的動作後,骨密度上升了。更令人驚訝的是,不只是運動器官,連肌肉也產生了變化。
我們都明白,骨密度降低的發生是從頭部(臉)開始,再逐漸往身體發展。最先減少的是嘴巴周圍,緊接著是眼睛附近。嘴角出現法令紋、眼周鬆弛或出現皺紋,我會稱這些狀況為皮膚粗糙。因為支撐皮膚基礎的骨量減少,連皮膚也跟著顯現老態。
其實,人們傾向於相信皮膚的老化,是因為年齡增長造成膠原蛋白減少、過度曝晒紫外線導致,事實上則是和骨密度有密切關係。
以本院病患共239名男女為調查對象,對照「目測年齡」和「骨密度」的結果,可以看出骨密度和目測年齡的相互關係。
針對接受檢測的14人,觀察拍攝臉部和手背的照片,以推測年齡,再將所有人的平均值當作「目測年齡」,然後與實際的「骨密度」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不論是哪個年齡層,骨密度愈高的人,目測年齡愈年輕。尤其是60歲以下的人,這種傾向更明顯。隨著年齡增長,這種傾向則逐漸降低。檢測呈現的結果是,骨密度比同年齡層高的人,目測年齡比實際年齡平均年輕5歲。
骨骼強健的優點,不只是減少摔倒、骨折的風險而已。
由於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因此也有喜歡交際、心情開朗的效果。先前提到的77歲女性病患,以前一直戴著口罩,總是看不出她的表情如何。
後來,她竟然面帶笑容去說服身邊的病患,「既然都能這樣活動身體,不妨試試去走台步」。在場所有的人聽到這番話都接受了提議。大家希望能向社會展現自己的價值與可能性,因此紛紛贊同參加走台步表演。
因為對身體產生自信,從而開啟活下去的價值與可能性,不但在肉體、精神方面,甚至也產生社會性的生活變化,這是本院全體同仁實際體驗到的深刻印象。
看到這裡,您有何感想呢?利用靠牆站改善的,並不只是姿勢而已。正所謂「病由心生」,其實「老化也由心生」。請端正姿勢,抬起頭、視線向前看。因為挺直了背肌,思考也會朝正向發展。身心的活力能讓老化的速度踩煞車,永遠都可以享受年輕朝氣的健康壽命。
透過之前的檢測結果,我們可以知道靠牆站能針對老化產生不少的變化。那麼,這些健康效果是在什麼樣的機制下發生的呢?以下就從醫學上的見解做更深入的說明。一開始最初的關鍵字就是「骨骼」。
◎骨骼能支撐、運動身體,具有極佳的健康效果
一聽到「骨骼」,腦海裡馬上浮現的是人體模型的骨架吧?人類的骨骼由206塊骨頭形成,具有運動、支撐身體的功能。也許我們都聽說過,如果沒有骨骼,身體會在無法抗拒重力的狀況下,變成一坨像軟體動物般軟趴趴的物體。
另外,顱骨和肋骨等骨骼也具有保護腦部及心臟等重要器官,免於來自外部的衝擊進而造成損傷的作用。
再者,骨骼利用槓桿原理,形成支點、施力點、抗力點,有效率地傳達由肌肉產生的力量,進而移動身體。想要擁有一輩子都能走路的身體,骨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膠原蛋白和礦物質是強化骨骼的關鍵
你是否聽過骨折之後骨頭會更強壯的說法呢?即使骨折、骨頭裂開,只要固定維持2∼3個月即可修復。而且,骨折的部位會從一圈的厚度變成兩圈的厚度。這是身體對於骨折的外來壓力,產生「強化骨骼」的反應所致。
那麼,骨質又是在哪種情況下定形呢?為了解開真相,先來認識骨骼的內部吧!
骨骼是由表面的骨膜、堅硬的緻密骨、內部的海綿骨,以及最裡面稱為骨髓腔的空間所形成。
「骨膜」是包覆著骨骼關節以外的外部的強韌筋膜。「緻密骨」很堅硬且密度高,具有支撐身體的功能。「海綿骨」則像海綿一般,其中有許多細小的空洞,由數根骨小樑(trabeculae)往各方向搭接起來,對於來自外部的衝擊,可加強抵抗強度。
骨小樑扮演的角色,即如同鋼筋混凝土的鋼筋部分。人體內的骨小樑不是由鐵組成,而是由「膠原蛋白」組成。而混凝土的部分則是由鈣和鉀等礦物質組成,而非水泥。
此外,骨骼也扮演著貯存礦物質的貯存槽功能。當其他的臟器缺乏「礦物質」時,就會從骨骼裡釋出並消耗掉所需的礦物質。再者,骨骼也會經由血液將礦物質輸送到全身的細胞裡,以用來維持生命活動的資訊交換與荷爾蒙分泌。
說到強化骨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鈣,但其實膠原蛋白纖維減少也會導致骨骼變得非常脆弱。(含鈣的)礦物質和膠原蛋白決定骨頭的品質,也就是骨骼的柔韌度與不易折斷度。
◎負責骨骼代謝的「破骨細胞」與「造骨細胞」
是不是有了豐富的膠原蛋白和礦物質,就可以打造出健壯的骨骼呢?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過程中還關係到製造新骨的細胞(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
人類的細胞要透過代謝,才會重生變成新細胞。所謂代謝,簡單來說就是複製細胞的同化作用,以及細胞內產生能量的異化作用,這兩者緊密配合的作用。
同樣地,骨骼也會代謝,股骨大約每4年就會換成新骨。仔細觀察骨骼的代謝過程,首先由破骨細胞溶解掉附著於骨骼表面的舊骨,該作用就像啟動開關按鍵,接著才由造骨細胞開始製造新骨。
破骨細胞和造骨細胞並非自動運作,得由存在於海綿骨和緻密骨裡的骨細胞發出稱為「訊息物質」的指示後,才會開始運作。所謂的訊息物質,簡單的說就是「造骨」或「不要造骨」這兩種訊息。
本文摘自《睡前1分鐘!靠牆站 整好脊:最強一個動作,刺激抗老荷爾蒙分泌,遠離肌少症、骨質疏鬆症、關節炎!》
【本文由蘋果屋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