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代表身體在抗議!
自律神經是屬於的身體哪部分?
在人體裡的作用是什麼?想要理解自律神經失調是怎麼發生的,就得先認識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原理。
主導身體機能運作的關鍵
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簡稱ANS),又稱自主神經,屬於中樞神經的一環,是由腦脊髓分出,分為交感神經(Sympathetic)與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其中副交感神經從迷走神經(也就是第十對腦神經)開始到頸椎再直到腳,而交感神經則是從胸椎處開始;副交感與頸椎構成副交感神經叢,交感神經與胸椎構成交感神經叢。
兩者形成一個對稱且平衡的關係,掌控並調節呼吸、心跳、胃腸蠕動、睡眠、免疫反應等生理機能,就連汗腺、毛細孔也受到它們的影響。更白話一點來說,心跳快慢、呼吸深淺、腸胃蠕動、有沒有食慾、什麼時候想睡覺、什麼時候起床,基本上都是由自律神經來控制。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維基百科)
圖說:心跳快慢、呼吸深淺、腸胃蠕動、有沒有食慾、什麼時候想睡覺、什麼時候起床,基本上都是由自律神經來控制。
既然稱之為「自律神經」,就代表不受自我意識控制,也不受外在因素或個人意志影響而有重大改變,身體都有自我控制與回饋的機制,舉個例子,就像人緊張或害怕時瞳孔會放大,喉嚨會乾。睡覺時,絕不會忘了呼吸,且心臟會持續跳動,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運作,也就是自律神經的功能。
一個人心跳會多快、會不會流很多汗、口水分泌多寡、呼吸是否急促……,都和自律神經息息相關,可以說它在身體整體運作中,佔75%的影響力,剩下的25%才是由人自己的意志來決定。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多樣化,涵蓋全身各器官
由此可知,自律神經造成的影響,導致身體相對產生的反應,基本上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常見的症狀大致列舉如下:
⊕頭部症狀 頭痛、頭暈、偏頭痛、頸部僵硬或肩膀緊繃。
⊕耳鼻喉症狀 耳鳴、暈眩、鼻過敏、咽喉乾或異物感、容易感冒。
⊕胸部、心臟症狀 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血壓偏高、姿勢性低血壓。
⊕內分泌症狀 新陳代謝失調、手腳冰冷、臉部潮紅、盜汗。
⊕消化症狀 噁心、嘔吐、缺乏食慾、腹脹、腹痛、打嗝、放屁、長期腹瀉、長期便秘、或是腹瀉便秘不時交替。
⊕泌尿症狀 頻尿、急尿、解尿不乾淨。
⊕皮膚症狀 乾燥、搔癢、過敏等現象。
⊕精神或其他全身症狀 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減退、情緒起伏不定、易怒、容易緊張、焦慮、憂鬱、全身無力、全身倦怠感、、入睡困難、淺眠、多夢、半夜易醒。
除此之外,為什麼有的人免疫力好,對疾病抵抗力好,一年健保看病使用次數小於五次,不容易感冒,也不會有過敏現象。在疫情期間量額溫,有的人偏高、有的人卻稍低一些?這些都和自律神經的穩定與否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關係。
請認真對待你的健康小秘書
現代人因長期處於交感神經過度亢奮的狀態下,因而造成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腸胃蠕動變慢或變快等反應,因此疾病會以各種多樣化的症狀出現。總是跟病人說,要把這些症狀當成協助你管理身體健康的「健康小秘書」,當小祕書來叩門提醒時,就要加以注意。如果把人比喻為車子,當左前輪發生狀況時,不理它,接下來可能就會換其他輪或其他傳動系統出問題;也就是身體已經出現某些症狀,都不處理,過一段時間後,其他症狀也會跟著來叩門。
在臨床上發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病患,病症都不會只有一種,有時候即使某些症狀已透過藥物治療獲得好轉,但病人本身不積極調整生活步調和心情,後續還會持續復發或有其他不適的症狀出現,再來看醫生。
因此,要是身體同時出現多個症狀,或者有反覆發生的情形,則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尤其當病人經歷過大、小醫院各種檢查,又找不出病因時,此時合理懷疑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極可能是因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
這些不適,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
發現有上述不適症狀,請先別急著對號入座、自行判斷是否自律神經失調,或是忙著上網谷歌(google),尋找相關症狀的可能疾病,懷疑自己得到嚴重的疾病,急著預約網路知名的百大醫生。越上網,越迷惘,越焦慮,甚至懷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可能不久於人世。
有上述不適症狀,到底應該到哪一個科別就診呢?先不用急著看醫生,反正這些症狀已有一段時間,網路上、大醫院的名醫短期內也掛不上號。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先做基本的健康檢查,來排除比較重要或比較有可能的疾病,才能有效率地釐清是屬於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或是屬於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長期失調,心理、生理健康都受影響
「自律神經失調」,雖以人體上不舒服的現象來做為病徵,是屬於生理的表現,實際卻與心理健康有關,實際病因也會側重在心理的層面。
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在功能上是傳遞神經訊號,在神經傳導的整個路徑中會分泌許多物質,包括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血清素、乙醯膽鹼等。當這些分泌物作用在不同器官上,因濃度高低就會造成各式各樣的影響,比方說腦部的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濃度太低,便被認為和憂鬱症的發作有關。所以自律神經不但是維持我們身體結構與機能運作的支柱,也對情緒、思想、感情等心理狀態有著非常高度的相關性。
食物過敏別大意,不碰才是上上之道
在日常保養方面,有蕁麻疹體質的人也要清楚知道什麼情況下容易引發不適、別自踩地雷,像是需避開的食物種類。像是麻辣鍋、燒酒雞、羊肉爐、薑母鴨、龍眼、荔枝、芒果、榴槤以及堅果類(有殼類)、等「上火」或稱「燥性食物」,或是「帶殼海鮮」,如:蝦子、螃蟹等有殼類都最好不要吃。話說曾有個病人因蕁麻疹前來看診,她說自己都知道不可吃的食物,也乖乖地沒亂吃,到最後終於揪出她前一天吃了榴槤冰,我說這上火的東西上次不是說要避開嗎,病人竟答正因為知道榴槤是上火,所以想說先冷凍起來才吃的……。
中醫所說的「上火」或稱燥性食物,在西方醫學角度是指會引發人體過敏反應的飲食,而上述食物實際透過過敏檢測時確實能發現是有關連的。
也有病人說:我長這麼大原本吃蝦子都好好地,怎麼會有過一次過敏就醫之後,每次吃蝦子都會癢個不停了呢?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原本吃蝦子都好好地,怎麼會有過一次過敏就醫之後,每次吃蝦子都會癢個不停了呢?
這是因為身體對「吃蝦過敏」這件大事產生了記憶:當初吃到不新鮮的蝦子導致有了第一次過敏反應後,身體免疫系統會記住這個特定物質「蝦」,這個蛋白質是過敏原,為避免下一次再發生便藉由過敏反應來提醒。如果你第一次發生吃蝦子過敏也同時吃了螃蟹,那麼身體就會把這兩種海鮮蛋白質歸在同一類,下次吃螃蟹也會過敏。
特別要留意的是,這種食物引發的免疫反應是會加乘的,比方說第一次過敏是因為吃了整盤蝦子(中間有幾隻不新鮮)後才出現眼睛腫得像金魚眼、上下嘴唇像各掛一條香腸的症狀,往後你可能才吃五隻便出現症狀,接下來可能只吃一隻就有症狀,甚至症狀嚴重到「喉頭水腫」而需送急診的緊急狀況。
所以,若確定你對某種特定食物過敏時,原則上就別再吃了,忌口、「禁」而遠之,舉雙手投降吧,連一點點都不要去嘗試,因為下一次因同種食物過敏的程度必定比前一次更快、更嚴重。
健康小秘書
★ 有蕁麻疹體質的人要清楚知道何種情況容易引發不適,別自踩地雷,需避開的食物種類如「上火」或稱「燥性食物」,或「帶殼海鮮」等食物。
★ 若確定對某種特定食物過敏時,原則上就忌口、禁而遠之,連一點都不要嘗試,因為下次因同種食物過敏的程度必定比前次更快、更嚴重。
本文出自 出色文化《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更多資訊請上《出色文化》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