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
「我的孩子非常害羞。每當有人和他說話,他就會跑來躲在我身後,不敢回答對方。每個人都知道他有多害羞。這是否表示他有點自卑?我該如何幫助他?」
了解孩子、自己和情況
有些人認為孩子天生就是害羞。當孩子表現內向時,往往也會被貼上害羞的標籤。孩子經常接受別人貼上的標籤,然後便能獲得過度的關注、爭奪權力、在感到受傷時進行報復,或在感到氣餒時做為放棄的藉口。害羞也有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在某些時候,孩子可能有一個外向、善於交際的兄弟姊妹,因此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會以「害羞」做為另一種在家裡尋求歸屬感的方式。內向的性格與自尊無關。當一個人的本質不被接受時,才會產生自卑感。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圖說:內向的性格與自尊無關。當一個人的本質不被接受時,才會產生自卑感。
小心你所創造的事物—如果你將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可能會引導他以害羞的個性生活,這會帶來一些破壞性的影響,包括孤單、與世隔絕以及害怕嘗試新事物。
請嘗試以下建議,不要替孩子貼標籤。
給父母的建議
①有時候,孩子會膽怯是有道理的,尤其當他正在檢視某個新的情況、不想與人互動,或是被迫按照其他人的標準來行動時。允許孩子謹慎地面對情況,不要替他貼上害羞的標籤。
②如果孩子確實膽怯,不要替他說話或哄他說話。你只需繼續與人進行對話,並相信孩子在準備好時會加入。
③向人介紹孩子時,不要說他害羞;也不要在孩子拒絕說話時就對人說孩子害羞。
④檢視自己是否強迫孩子以特定的方式行事。你們可能正處於拉鋸戰中,孩子正在消極地以沉默的方式告訴你—你無法逼他去做你要他完成的事。如果是這樣,請退讓後一步。孩子也可能正在利用「害羞」而感覺自己很特別,因為這樣能引來許多關注。讓孩子做他自己,並在你不介入的情況下,與他人建立關係。
⑤不要讓孩子以害羞為藉口,拒絕完成他原本該做的事情。告訴孩子:「你可以感覺不舒服,但仍然要去上學。我應該怎麼幫你,你才會感覺舒服一點?」
提前計畫,預防問題發生
①教導孩子,內向者和外向者擁有一樣多的優點,只是這些優點有所不同。
②不要過度保護孩子。每個人都會經歷一些生活的痛苦(先確定他的痛苦並非因為你拒絕接受他的本性或是因為過度保護他而造成),重要的是,告訴孩子,如果他不喜歡這種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後果,可以自己決定想要改變的部分。當孩子認為內向風格是一種被接受的選擇時,將會更自由地做出想要的改變。
③試著與孩子交談並進入他的世界,了解「內向」對他來說是否是個問題。詢問孩子,如何幫助他在他人在場時感到自在。
④談論孩子的行為,而非貼上害羞的標籤。例如,你可以對孩子說:「我注意到,當有人對你說『你好』時,你會用手把臉遮起來。你這麼做是因為你認為這是一個遊戲,還是希望他們走開?如果你希望對方走開,你可以告訴他,『我現在不想回答任何問題。』」
⑤不要試圖強迫孩子進入還沒準備好的狀況。幫孩子找到可以採取的小小步驟,為他培養更自在的感覺。不要試圖叫孩子在朋友或親戚面前表演(唱歌、演奏樂器等)。
⑥在家裡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學著在家人面前說話;至於家以外的地方,是否說話的選擇權則交給他。實現此目標的方法之一是定期舉行家庭會議,孩子可以學會如何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感受、給予和接受讚揚,並共同腦力激盪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孩子學到的生活技能
孩子會學到,他可以用一種自在的方式行事而不會被貼上標籤,或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將能學會如何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期待別人讀懂他的思想。
教養指南
①有些人選擇安靜內向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接受並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②讓自己熟悉四種錯誤的行為目的(參閱第一部〈幫助孩子感受歸屬感和重要性〉),確認孩子是否感到挫折,他是在尋求過度關注、爭奪權力、報復,還是想獨處。你鼓勵孩子的方式,應該是呼應他感到受挫之處。
進階思考
諾瑪和多琳喜歡每週一起喝杯咖啡。多琳四歲的女兒也常會跟著媽媽一起去諾瑪家。
「嗨,妳好。」當諾瑪跟她打招呼時,她會躲在媽媽身後,多琳則會解釋道:「她很害羞。」
當諾瑪問她說:「妳想喝點好喝的果汁、吃點餅乾嗎?」多琳則會幫女兒回答:「她太害羞,不敢說話,但我相信她會喜歡。妳不如把食物拿出來,她會自己來。」然後轉頭對女兒說:「是吧,親愛的?」
當諾瑪問她想不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時,她說:「我不敢。我很害羞。」
諾瑪邀請多琳參加一個家長課程,她在那裡學到四種錯誤的行為目的。在討論到四種錯誤的行為目的時,講師解釋:如果孩子的行為讓你感到煩躁,這可能表示孩子認為只有在你注意他時,他才能感受到歸屬感,並利用這種行為試圖引起你的注意。
多琳意識到,她確實對女兒的害羞感到煩躁,但自己卻也一直給她過度的關注,反而延續了這個問題。
於是,多琳決定不再對其他人說女兒害羞,也不再代替她說話。她告訴女兒:「我注意到,當有人問妳問題時,妳有時會選擇不回答。這對我沒關係,但妳可以告訴對方,妳不想說話。當妳安靜時,我會假設妳不想說話,除非妳告訴我,否則我會繼續做我的事。無論妳說不說話,我都愛妳。妳需要什麼的時候,再和我說。」
在很短的時間內,女兒就停止了害羞的表現。
多琳後來告訴諾瑪:「我不確定她是什麼時候停止了害羞的模樣。我對於她的舉動變得比較沒那麼在意,所以幾乎沒注意到。我後來開始專注在她的優點,以及我們相處時的樂趣。我猜這可能有點關係。」
本文摘自大好書屋《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溫和堅定27種態度╳92個教養現場難題,簡單實用,育兒更輕鬆!》。
【更多資訊請上《日月文化集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