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何昀,20歲,生活律動15年
鐵軌旁,當所有人都將鏡頭聚焦於軌道的平行線,何昀卻發現不一樣的視角:「走一走,發現枕木有編號,蠻酷的,以前都沒有注意過。」從她的照片中,即使是旅途中的影像,總有種靜定氛圍,如實呈現主人翁對世界的細膩觀察。
動起來,整個時空都是快樂的
20歲的何昀,短髮俏麗,聲音輕脆,在她眼裡世界充滿未知的可能,她笑瞇瞇聊起,這學期體育課選修的跆拳道:「這是自己在外面比較沒機會學習,就想試試看,玩玩看,現在正在學腳怎麼踢。」乍看文靜秀氣的她,只要音樂響起,身體的每一吋肌肉都隨起舞動,成為最吸睛的舞者。
當有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因課業壓力激增而選擇暫時停止身體學習時,何昀從沒想過要離開,考試壓力越大,就越是想到雲門教室動身體:「每天坐在書桌前念書,念著為了考試而念的知識,念到後來也會很貧乏吧。還是要讓自己動一動,做些喜歡的事情,想做的事情。身體健康了,情緒也比較開心穩定。」
在雲門教室裡,做自己喜歡的事,身邊的同學都是好朋友,整個時空都是快樂的,何盷先用手比出一個下垂的曲線,然後邊說邊讓曲線緩緩上揚:「即使原本心情不好,進到雲門教室後,一邊跳一邊就會慢慢變好。跳舞的時候,身體在動,腦袋反而可以獲得休息的機會,原本煩惱的事就被拋出腦外,那種沒來由的鬱悶心情,就不見了。」
身體學習,從Input到Output
談起身體學習,何昀侃侃而談:小時候是由老師引導,運用身體來跳出某些動作與主題情境,比較多是Input。長大之後,尤其到「生活律動」少年課程中的即興創作,要學著運用身體來Output,「這是一個慢慢累積的過程,『生活律動』14-16期之前,你會習慣觀察別人怎麼控制身體,怎麼跳舞。到了少律後,反而跟別人一樣是奇怪的,因為『生活律動』少年課程要自己創作,如果跟別人一模一樣,就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要透過一路上的身體學習Input的累積,建立對自己身體的掌握度和自信,在即興創作時,才有辦法充分了解自己的身心,自己想表達的心情,再透過精確的肢體運用,才能Output出來。
創作即興小品《路》時,剛好是在何昀大學1年級時,那時候的她學測沒考好,沒考上自己理想的系所,迷惘著人生該要往哪裡走,「不只是揮揮手,踢踢腳,而是把自己的感覺和心情跳出來。雖然整個舞曲的顏色比較灰暗,但透過跳舞,能打開自己心中的結。」
對她來說,跳舞是整理內在心情,尋找外在機緣,努力找其他可能,才能把整件事情「做個了結」。因此她從「自己喜歡什麼」出發,大一時選修心理系的課程,確認這是自己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課程,成功將專業轉換成歷史系與心理系雙主修。
從4歲就開始動身體的何盷,迄今仍捨不得從雲門教室畢業:「從小學,國中,高中學校一直在變,一直陪我長大的只有雲門教室。我小時候比較害羞,在雲門持續的身體學習,到後來需要自己創作,讓我越來越了解自己,越來越能掌握肢體與心緒的收放自如,也就更自信自在。」